一品富贵_第四百八十四章 奇葩(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四章 奇葩(下) (第1/2页)

    赵匡义无忍,只好让老王替小宋写神道碑.老王不但真写了,还在文中对小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又对满堂宾客大发牢sao.赵匡义也苦逼了,看来你没有转性子啊,去滁州吧.

    老王是奇葩,但有干实事的人.

    一个醉鬼居然平步青云当了副宰相,一个混在官场中却还能那样单纯理想化的可爱……但还不算奇,奇就奇在最后一个人,霸道得让人发指,却让后人认为是天下道德君子的代表……

    吕蒙正下去,吕端终于上来.许多人说吕端糊涂,赵匡义却很喜欢吕端的气度,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某些时候,也不得不佩服赵匡义的眼光.

    在他临终前几年的人事调动,可以说十有九中.

    上来的还有小寇.

    不过吕端是平章事是首相,小寇是参知政事.后人往往对这两个职位有些糊涂,实际参知政事在中书做的事更多,甚至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首相的一种监督与掣肘,不过参知政事有理事权,没有决事权,也就是重大的政务参知政事裁决好了,还要经过首相同意,方能执行,或者下达给地方.

    小寇是大嘴巴,仇人多.

    然而他心眼却不如张洎.张浯准了这一点,但他比丁谓高明就高在他摸透了小寇的性格,断然不会替小寇掸胡子上的饭粒,并且反其道而行.

    小寇重新上位后,张洎日夜坐曹视事,十分勤奋,小寇出入省门,他冠带等候,揖礼而退.不交一谈.

    很勤奋的一个官员,并且是天下有名的老儒,不以老卖老,十分有礼貌.然而也不巴结.

    寇准一看.这真是一个好文官啊.因此极力向赵匡义推荐.

    赵匡义十分犹豫.

    宋九看不起张洎将李煜那个金盆子拿走,赵匡义担忧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李煜时南唐并不是没有名臣.如潘佑.若是李煜听从潘佑之言,发起改革,大哥未必能轻松拿下南唐.正好有一个官员,尹熙古担任翰林待诏.翰林学士是唐玄宗时.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诡,翰林学士能参与起草诏书,翰林诡就是豢养一些有杂艺闲人的所在,如李白就是翰林诡,若真是翰林学士,他都没有有那么大的牢sao了.随着对宰相权利的掣肘分割,翰林学士权利越来越大.有的翰林学士有着草拟机密诏制的权利,甚至有机会与皇帝议论时政,它就是翰林待诏.

    并且尹熙古是江表人氏,就是江东人氏.赵匡义便问他潘佑之死中张洎扮演的角色.

    然而赵匡义不知道因为同是江东人氏,平时张洎善待来自江东的尹熙古,吴郢等官员,因此尹熙古回答道,潘佑之死乃是李煜气愤潘佑谏说太过刚硬,与张洎无关.

    赵匡义释然.

    因此不久将张洎提为参知政事.

    同时又提拨了一个能臣李昌龄为参知政事,此人还有一个弟弟,李昌言,李昌言还有一个女婿……范仲淹!

    不过李昌龄资历太浅了.

    寇准少年得志,又有张洎支持,在中书声望越来越高.

    而且小寇就是赵匡义朝末期三大奇葩之一.

    他眼下一生只服半个人,那就是张咏,连赵匡义以及后来的赵元侃都不大服气,就不要说宋九了,天大地大,但还不是最大,就俺寇准最大.

    敢藐视皇权也是一种进步,可这个风气却带着后来的北宋出现一个又一个奇葩.

    宋九赵匡义都不算什么,就不要说吕端了.况且他又有"扶立皇太子,安定天下"之功.

    所以赵匡义迅速察觉到这种矛头,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让朝堂稳定,特别是这几年必须要朝堂稳定,因此让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两人平起平坐吧,隔日轮流执掌东府,决策天下大事,来安慰小寇的心中不平.

    实际小寇到了这一步,虽是参知政事,行的却是真正首相之权.

    不过这样一来,两人两个思想,两种执政风格,难免让下面的官员产生了更大的疑惑,便纷纷向赵匡义反映.

    赵匡义便将两人处理的奏呈拿过来看.

    蛇无头不行,可蛇有两头,那个麻烦就大了,必须得明确那一个是真正的头.看了后,寇准,张洎,李昌龄三人有事要先请示吕端,经他同意认可才能向我请示,建言.

    这说明在赵匡义心中,吕端理政能力胜过了寇准.

    吕端最大优点就是大事不糊涂.

    赵匡义承认了他的能力,关健有人不承认啊.或者自己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