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章 大秘密 (第1/2页)
接着追皇叔涪王廷美为秦王,赠皇兄魏王德昭太傅、岐王德芳太保。 这时候赵匡义的尸体还没入山陵。 有人说赵元侃,不,现在改名为赵恒做得有刑薄。实际不是,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之所以有这种不自信,那是他的成长环境。大哥,并且是一个妈养的亲大哥那种下场,再到二哥。他好不容易做了皇子,什么都不敢做。他在开封府第二年,开封下属十七个县都反映发生严重旱灾,百姓颗粒无收。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老好人,他还有一个更好的儿子,中国历史上唯一能被称为仁的皇帝。 于是他骑马下去看了看,看到后忍无可忍,便下令免税。 这是爱民的表现,有这样的接班人,宋朝人应当幸庆才对,然而却有人打皇太子夸大旱情,收买人心。 赵匡义一听大怒,立即派人调查,那些天赵恒在开封府里吓得憟憟发抖。幸好下去调查的人当中有一个叫王钦若的官员,他回来后说确实严重,减免的税还不够。 赵恒才躲过一劫。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要么会变成杨广那样的疯子,要么就变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正是这种心理,才有了澶渊之盟。当然现在情况不同,那时候巴蜀乱了又乱,西北狼李继迁成长起来,夺下灵州,宋朝的大环境确实太过恶劣。 所以在这种性格下立即追封赵德昭兄弟与赵廷美,不提赵德昭兄弟死得多屈,赵廷美当真是谋反 反个鬼吧。 这是安反侧,释宿怨,以前谁对谁错,那是我老子与两个堂哥、叔叔的事,与俺无关。俺们也追封了,儿子孙子也加官了。没俺的事了。 各位再用这个借口反对朕,那就是你们的错。 接着再放内宫宫女。 实际这时候宫中的太监与宫女真的很少。赵匡胤时最少只有二百三十人,赵匡义时只有三百人。 说句不中听的,就是一些大家族家的仆役可能都超过了这一数字。 又追赠小潘氏为皇后,美丽的小潘早早去世。也是他心中的一个痛。 随着起用曹彬为枢密使,无他故,曹彬听话,在军方有很大的影响,用之安定军心。李惟清怎么搞下去刘式,并且将刘式活活气死,赵恒看得清楚,用钱若水代替李惟清同知枢密院事,继续以向敏中,以及他的老师夏候峤为枢密副使。周莹为宣徽院北使。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搭起来,东府吕端、王化基、温仲舒、李至,李沆,西府曹彬、向敏中、夏候峤,以及钱若水、周莹。 但还有两个人…… 到了第二年吕端病重。以张齐贤与李沆为首相,向敏中为参知政事,杨砺与宋湜担任枢密副使,李至、夏候峤与温仲舒以本官免相。 但还有两个人…… 到了第三年杨砺与曹彬去世,起用王显为枢密使,继续还有两个人动都没有动。 这中间有一些能让人理解的原因…… 封赏的封赏了,赵恒这才睁大眼睛。看着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不美好,巴蜀再次给他当头一个棒喝。 四川有张咏,又设了川骑兵,一时间“蕃羌蛮僚”纷纷来朝,表示效忠宋朝。大家以为巴蜀平安无事了,实际取消旁户。加上张咏内治,两次叛乱带来的沉重创伤,巴蜀大多数百姓也不想再造反了。 然而内部的危害永远大于外部。 就象李自成若不贪图陈圆圆的美貌,当真女真过万则无敌 就象赵构不杀了岳飞,南宋会不会那样窝囊收回中原。力量更强大,忽必烈能不能顺利拿下宋朝 这次的事件就是内部矛盾引起的。 宋朝军制存在着许多矛盾,特别是募兵制,将所有士兵豢养在一起,贵族兵看不起平民兵,厩兵看不起外地兵,禁兵看不起乡兵包括川兵,许多低层将领胡作非为,贪墨扣克,导致军中产生了许多矛盾。特别是驻扎在巴蜀的禁兵回不了家,便怨恨巴蜀百姓动乱,也将这个仇恨放在收编过来的巴蜀士兵身上。 西川都巡使使韩景佑带着部下去怀安,正是这个矛盾,让广武的一个兵士刘昩忍无可忍,带着大家袭击韩景佑,韩景佑爬墙逃跑了。刘昩掠怀安,多次叛乱战乱,导致连一个完整的城墙都没有,又攻破汉州与永康军、巴州。幸好马知节与上官节迅速出兵镇压,事情才没有变大。 这说明国家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孙何、王济、马亮、王禹偁、田锡,包括张齐贤等人上书要求“深化改革”。“若守旧规,斯末尽善,能立新法,乃显神机。” 应当从内治上来说,到了赵匡义手中,基本的大框架搭了出来,仍有很多弊端,特别是这两年赵匡义病重,群龙无首,非乃吉,相反的一点也不吉,弊端在加重。 然而稳重派吕端、李至、李沆等人却十分反对,“利不百,不变法。” 不动还好,一动马上会出现很多问题。 那么是否不动若此,李沆都不会成为“圣相”,他与后来的吕夷简,唐朝的姚宋处事方法一样,不是不动,而是微调,然而他名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