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五章 第一权臣 (第1/2页)
仅三个字,宋九无法拒旨。 不过他心中在笑,这叫累啊,若是有李继迁,你才叫累呢。不过这半年来赵恒确实苦逼了,灾害,造反,强敌入侵,全部摊上了。 于是宋九将苏州的官吏一起喊来。 说的还是瘟疫。 紧一紧,瘟疫危害不大,几场雨一落,自动消失,松一松,可怕的二号病传染起来,还不知得死多少百姓。 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他就骑马奔向北方。 可能再迟上一会,会有无数百姓夹道相送,甚至阻拦他回去。但在苏州做了那么多,要这个虚名没用,况且他的官职全部到达了巅峰,虚名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 尽管是一个宽松的皇帝上台。 但非是立即去京城,而是到了郓州察看决堤情况,步军都虞候张进、内侍副都知阎承翰正在带三万名各州来的丁夫塞缺口,朝廷也做得不错,调来许多粮食救济灾民。古代的生产力也就那么一回事,做到这一步算是可以了。并且朝廷因郓州低势低洼,索性拨出一笔钱将郓州城移于高处。 可这个不是宋九主要看的,然后顺着黄河堤岸,一路看到孟州,经过京城地界也未入,甚至亲自察看各河段的积沙与河水含沙量的情况,再往前就是三门峡了,宋九这才风尘朴朴地返回京城。 差一点就累倒了。 “岁月不饶人哪。”回到家中,这时一家人也乘船回到了京城,宋九叹息道。 “那就不要那么拼命。”玉苹爱惜地说。 “就这几年吧。” 内治上没有多大问题了,经过赵恒的改革,已经将他带来的一些变革得到了巩固。当然没有永恒的制度。也许几十年后新的弊端会再度产生。就象二祖发起的改革,成功得不能再成功,然而三祖上位后,没有及时矫正一昧追求经济,带来精神文明上的忽视。于是种种不好的现象产生。但与二祖有何关系? 因此,这些年来悟出这个道理后,他也渐渐松懈。 换上朝服,去了中书。 中书人事再度变动,首相是张齐贤、李沆,副相是王化基与向敏中。 除了李沆宋九不大了解外。其他三人可以说都是老朋友了,甚至说是老部下。 西府首相是王显,此外王继英与周莹为宣徽北南院使,与王旦、钱若水并同知枢密院使。难道枢密副使渐渐让临时的同知枢密院使代替,或者说在这个宋真宗眼中军事不重要。 宋九交接。 张齐贤与李沆笑了一笑。 这两人对权利**都不强烈,因此也没有怎么排斥宋九。 至于向敏中与王化基这两个晚辈更没话说了。 倒是陌生的李沆先开了口:“宋公当临此位。” “事急从权。先坐下几年,然后致仕。人老了,顺着黄河跑了十几天,差一点累倒下去。” 王化基在边上大笑:“宋公,你还以为你是岐沟关时的年龄啊。” 实际宋九才五十出头,正是仕途上的黄金时光。 不过再象以前那样玩,那肯定不行了。 “宋公回来了。我们一起去政事堂吧。”张齐贤说道。 一大摊的事呢。 赵恒闻听后,立即从皇宫出来,赶到政事堂。 宋九施礼,那场隐蔽的谈话早就抛在脑后了,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知道。除了赵恒自己大嘴巴说出来。 几人坐下。 实际有没有首相的位子,只要宋九回来,不管谁都得尊重。那可是真正的三朝老臣。就不要提政绩了。 宋九说道:“先说巴蜀,巴蜀陛下无忧也,经张咏治理,巴蜀旁户一词渐成历史。叛贼没有百姓基础,也就成不了大势。不过这也能算是朝廷的错,至少用人不当之错,若是朝廷经济宽裕,下诏减免巴蜀百姓一年税赋。那么平定叛贼会更容易。” 在这里宋九深深叹惜一声。不管怎么说符昭寿是他的好朋友,居然这种死法…… 但站在公事立场,朝廷是用人不当。 当年在岐沟关他就看出符昭寿没有军事才能,因此让他提前逃走报信。岐沟关一役后,符昭寿还做了几年知州,在地方上表现也不佳,不知道赵恒是怎么样想的,让他在四川领军。 “宋公此言使朕想到雷有终派其侄雷孝先献所夺王均,他对范廷召笑言,此鼠窍耳,虽婴城自守,计日可擒矣。” “那倒未必,这是一群疯子,一旦逼急了跳墙,想拿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