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玺书征王  (第2/2页)
    ——霍光说的是以皇后玺书立昌邑王,而不是群臣奏请,再由皇后颁诏。    ——前者是让皇后以宗妇的身份直接立嗣,后者却是显然继立之君出公议,有几分天下归心的意思。    ——不好说哪一种对新君更好,但是,前一种显然对上官皇后更好!    ——由上官皇后诏立的新君,即使是为了自己的正统性,也必须对上官皇后恪尽礼数,尊奉有加!    听到杜延年的话,张安世这才恍然大悟,却是不由愕然。    ——难道霍光对皇后就这么重视?    ——不惜为之确立至尊的权威……    ……    ——至尊……    ——权威……    张安世诧异地抬头年向霍光。    ——不是他想得那样吧……    ……    听到杜延年的话,霍光还是只笑,见张安世一脸愕然,霍光才轻笑言道:“中宫孤苦,吾岂能不为之思?”    张安世垂下眼,心中忍不住嘀咕。    ——何必说得这样慈祥?    ——虽然霍光对皇后的确比对其它子孙更重视,但是,事关大局,又怎么可能只因皇后就做决断?    ——孤苦?    ——上官皇后为什么孤苦?!    霍光不必看也知道张安世在想什么,不过,他也没打算多说什么,反而问张安世与杜延年道:“何人往昌邑为宜?”    张安世没有多说,只是道:“宗正当往。”    ——大宗立嗣之事,宗正总是要去的。    霍光点了点头,又看向杜延年,显然是要杜延年也提出一个人选。    杜延年不由奇怪,与霍光相视良久,才若有所思地提出了一个人选:“大将军以为,光禄大夫吉……何如?”
    张安世愕然——这是召新君来京,要光禄大夫去做什么?    没等张安世想明白,就听到霍光轻笑出声,显然十分地愉悦。    霍光笑着看向杜延年,低声道道:“幼公知我!”    杜延年伏首称谢,这才觉得后背已经被汗湿透了。    张安世同样是出了一身的冷汗。    ——丙吉?!    ——丙吉是什么人?    ——若是说他们这些只禀先帝之意行事,那位曾是霍光长史的光禄大夫……只怕是一心向着刘病已的!    ——让丙吉去昌邑……    张安世抬头看向霍光,期期艾艾地道:“丙君……恐不相宜……”    霍光摆手阻止了张安世的话:“岂不相宜?甚宜!”    张安世皱眉看向霍光,半晌才道:“臣惟恐大将军失大义之名!”    ——若是往昌邑之人在途中妄作……只怕天下人都怀疑霍光……    霍光挑了挑眉,抬手指向张安世面前的简册:“我失大义?”    ——就刘贺那种性子,他会失大义?    ——再者……    “吉甚聪明,断不会妄为!”霍光轻笑,随即又补充了一句,“纵有所为,亦必属其职。”    张安世无话可说了,半晌才道:“既然如何,臣以为,少府亦可往!”    ——论揣摩霍光的心思,朝中还真没有几个人能比那个小子!    “乐成?”霍光挑眉,又看了看张安世,见其并非随口的赌气之言,才沉吟了一会儿,最后仍然点了头。    “可。”霍光应了,随即转身对仍然一脸惊讶地杜延年道:“延年草诏。我入见中宫。”    听到张安世的话,杜延年便惊愕非常,猛地听到霍光的话,才连忙回神,低头应诺。    霍光立即就起身,刚过屏风又停步,对张安世道:“君另遣一中郎将。”    “诺。”张安世低头相应,再抬头,却见霍光已经出去了。他不由长吁了一口气。随即摇了摇头,正撞上杜延年审视的目光。    “幼公?”张安世不解。    杜延年慢吞吞地道:“我以为……君不欲……与闻此事……”    ——张安世一向谨慎,他以为,他会避之惟恐不及,没想到……他竟然直接提议……    “上书‘广陵不可承宗庙之重’者,亦君授意?”杜延年轻声道。    张安世笑了笑,没有回答,转身走到一旁,取了一架书几摆到杜延年的面前,低声道:“草诏。”    杜延年盯着他了一会儿,便低头执笔,在尺一板上直书。写到中间,他忽然又抬头问张安世:“中郎将何名?”    张安世早已想好了:“利汉。”    杜延年随即低头,继续书写,没一会儿,他就写完搁笔,一抬头,就见张安世一脸古怪地看着他。    “何事?”杜延年莫名其妙。    张安世又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才道:“君亦可往昌邑。”    *****    元平元年五月,皇后颁玺书:“制诏昌邑王:使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征王,乘七乘传诣长安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