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82章、《茉莉花》! (第1/2页)
“你是说……” 宋松恍然大悟,双眼燃气希望,“和声不对?” “嗯,那个,可能需要改改!” 李志凡呵呵笑着,“那什么,我先去个卫生间,一会儿回来再聊!” “好,好!我们等着你!” 刘元也以为李志凡有了法子,送他出门还给他指路,“前面就是卫生间,快点回来。” 李志凡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卫生间,直接摸出旧手机,进入商城开始寻找。 约莫十分钟后,在异世界男歌手霍尊那里,李志凡终于淘到了一首满意的华夏民族小调,提取吸收后,快速返回了房间。 “你可回来了!” 刘元和宋松都是一脸急迫。 “到底哪有问题?严不严重?要不要重做?” “和声不对吗?我刚才听了两遍,和声没什么问题啊!” 就连莉莉丝也好奇的看向李志凡,只是她没有说话而已。 “交给我吧!” 李志凡淡然且自信的走到宋松原先的位置坐下,抄起鼠标点了一通,把原先的音乐放了几遍,找寻着合适的切入点。 一边听,李志凡扯过纸笔,一边抄下刚刚新鲜提取的歌谣。 “这……” 刘元好奇的看着李志凡写的歌词和曲谱,“你这是……在写歌?” “不是,是改编了一首我们华夏的民谣!” 歌曲很短,只有几句,李志凡几笔写完后,拿给了刘元。 刘元对着曲谱哼哼了两句,便徒然一愣:“咦?这个不是里的吗?可是你这个感觉……又有些不一样啊?” “对!” 李志凡不禁竖起大拇指,“果然是华夏音乐界的宗师,这确实是里的,不过经过了省略和改编,所以现在这首歌叫——!” “茉莉花?” 刘元和宋松皆是一愣,再看向那歌词,放空了片刻之后,才小神哼哼起来。 最早起源于南金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 在另一个世界,这首歌是由军旅作曲家何仿汇编整理,1957年完成的改编。 改编后的歌曲在整个华夏以及国际上,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广为传颂,是华夏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华夏的第二国歌”。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冯梦龙的中。 而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戏曲剧本集,在中收录的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 最早关于的曲谱,则是收录在道光年间的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首中国民歌在1768年,法国哲学家卢梭的中就有收录,而曲谱则是在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于1804年出版的一书中被记录下来,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将该曲重新编曲成女声合唱,并作为音乐主题用于1926年首演的歌剧。 在这个世界,的流传范围也非常广阔,全国各地都有曲调相近,但不同歌词的版本,统计下来,版本多达四十多种。 因为各地方言、文化背景的不同,歌词讲述的意义也不同,甚至在两江一带,一提起还是戏曲,而非歌曲。 李志凡现在写下来的歌词,可以说是既和全国各地所有版本都不同,又有结合之处,曲调更是去粕存精,更具备现代风格。 刘元把歌拿在手里,很直白的唱了一遍,琢磨着说道:“歌倒是华夏音乐的风格,但是怎么跟莉莉丝这首歌合呢?” “那咱就抽丝剥茧,慢慢的磨!” 李志凡说,“来,我先给大家唱一遍。” “行!我们听听你怎么唱。” 刘元递上词曲,李志凡却摆手不要,直接开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不让谁把心摘下!” “就等那个人爱呀!” “茉莉花呀茉莉花!” “谁当我情人茉莉花!” 大家还惊奇李志凡怎么不看歌词,就听到他唱出了绮丽的旋律。 这一口气唱下来,李志凡改变了四种唱法,先是有些模仿刘元的传统华夏声乐唱法,然后是R&B风格的唱法,转音和舌音几乎每个音都有运用。 莉莉丝听到这儿就惊呆了,这种技巧的转换和应用,就是美国最厉害的R&B歌手都不遑多让,不过R&B风格在这个时代已经落伍,尤其是美国,青少年已经很少听这种音乐,R&B已经到了跟爵士乐一样小众的田地。 第三种唱法,也是李志凡模仿的,不过模仿的却是霍尊。 霍尊是标准的岛呗,这种演唱方法一般也叫“岛式唱腔”,是一种发源于日本鹿儿岛的独特唱法,后流传到冲绳及日本的其他地区,在演唱时需要使用类似女性产生假声的效果,听觉上又有种抽泣的感觉,但却很舒缓,很温柔。 听到这种唱腔出现在这个房间,刘元和宋松都是一愣。 他们万万没想到,李志凡居然还能这么唱歌,而且那个味道还挺标准。 “这……” “嘘!” 宋松刚想惊叹几句,刘元就打断了他,示意他不要说话。 第四种,混声唱法,这是全世界的流行唱将都常见的一种唱法,莉莉丝用的也是这种唱法,而且不分男女。 运用了混声唱法,李志凡的音调自然提高几分。 莉莉丝再次惊呼出声:“偶买噶!” 她激动的抓住了刘元的胳膊,想要说话,却又不舍得打断李志凡。 直到李志凡唱完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