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74节 左右逢源 (第1/3页)
二历山德拉比自只的丈夫更像个俄罗斯皇帝,她断杰了流亡中国或者美国,说服了尼古拉二世。在中部西伯利亚建立新的俄罗斯 国。 这是个绝佳的机会,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占据了东西伯利亚,并且与白卫军共同清剿中西伯利亚的苏维埃分子,在新西伯利亚地区建立政权时最为合适的。 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个规刮大城市的好地方,更是今后方,坐山观虎斗。 内战双方打得最激烈的对方在顿河,在伏尔加河,在乌拉尔地区,新西伯利亚很快就能吸引旧势力前来投靠。 前提是取得中国的支持,并且得到那批黄金。 要不是海参葳在中国人手里,亚历山德拉甚至还想联络美国人与日本人,但是眼下看起来中国人还是能够利用起来的。 满怀着对红色魔鬼们的痛恨与诅咒,沙皇一家开始充满着希望,而这些红色魔鬼们的日子也的确很不好过。 阿列克谢耶夫与邓尼金在伏尔加河流域盘踞,并且联合其他白卫军转战乌拉尔地区,使得苏维埃政权到处受敌。 克拉斯诺夫将军和马蒙托夫将军在德国的支持下,则占据了顿河地区,建立了反革命政权。 斯大林牢牢抚守着察里津,北高加索的粮食,巴库的石油,中亚的棉花,都要通过这一工业铁路枢纽和伏尔加河的港口,才能提供给国家的中心地区。 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这一无产阶级前哨,成了当时顿河流域和东部反革命力量聚合的主要路障。 斯大林决心采取一切措施,使察里津掌握在苏维埃政权手中。当时察里津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同时这里又潜伏了不少从中部地区逃来的社会革命党人、前军官、资本家和其他敌视苏维埃的分子其中一部分人又以“革命的面目。钻进了民政机关和军事机关。这一切都孕育着严重的后果。 能在这个地方牢牢抵挡白卫军的围攻,并且始终如一块磐石树立在叛军的中央,足见斯大林的能耐。 佩特罗夫对斯大林感到极为的害怕,所以他冒险突袭咯山,就是想要远遁。顿河与伏尔加河不是那么好混的。 尼古拉二世得到佩特罗夫正在加紧向他们靠近的消息后,几乎要手舞足蹈起来。 有了佩特罗夫的武装,加上德意志军团与哈萨克斯坦独立旅,足够可以震慑中部西伯利亚的各派势力,并且可以大摇大摆的进入高尔察克的老巢鄂木斯克。 视情形而定,如果那里对自己表示欢迎,那么可以在鄂木斯克建立政权,如果资产阶级与社会革命党人依然心怀不轨,那么对不起。 现在沙皇已经有了自保的武力,有了足够的底气,高尔察克毕竟带着军队在乌拉尔,没有办法阻止自己。 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高尔察克正在加向叶卡捷琳堡靠近他知道这批黄金绝对不能落入别人手中,即便是沙皇。 有了这批黄金。他就可以吸引英法等国继续增兵阿尔汉格诺斯克,帮助北方政府打通南下的通道,他可以用黄金来换取英法的军火与物资。 ,正 他是俄罗斯最高总督,完全不能接受其他各派势力与他分庭抗礼。 不过,他是再也没有办法实现了。坐着火车前进的佩特罗夫与黄金离他越来越远。 他追不上。不代表他就能完全置身事外,相反,方声洞在额尔齐斯河附近活动了几天之后,听到了不少关于高尔察克傲慢霸道的传闻,也针对他进行了一番布置。 在得到沙皇一家停下来的消息之后,方声洞意识到应该将他们赶到鄂木斯克去。 鄂木斯克白俄政府得到了沙皇一家正在前来的消息,顿时如热锅上的蚂蚁。都忙活了开来。 不得不说仍然有死忠于沙皇的旧势力,其中以教会以及相关机构的人员为多,他们对鄂木斯克同样有影响力。 关键是鄂木斯克并没有重兵把守。虽然有6万人的武装,但是这些人都是新编部队,并没有作战经验。 而且。高架察克不在。使得这些部队无法同心协力的共同作战,这是个致命的问题。 在得知沙皇麾下有一支一万多人的德**队之后,许多人被吓住了。这是身经百战的德**队。 一万多头狮子不是六万多头鬃狗所能抵挡的,看来沙皇有着东山再起的本钱。 夜里更加有着许多谣言四下里疯传。说是佩特罗夫已经回到了沙皇的麾下,并且将喀山的黄金带给了沙皇。 也有人在说中亚各民族都同意为沙皇效劳,代价便是沙皇赐他们自由。 更有人说德国与中国等国家都支持沙皇复辟,或者是说沙皇已经的到了这些国家的支持。 不过,也有一批人在传沙皇将会重建俄罗斯帝国,并且施行君主立宪。实理,民主共和,以挽救俄罗斯民族的命运。 这使得原本心就不齐的鄂木斯克各方势力都心思活泛了起来,尤其是怀念过去的资产阶级与社会革命党人,就连不少孟什维克都开始动摇。 第二天晚上,沙皇终于接到了鄂木斯克向他敞开怀抱的消息。 自从被迫退位之后,他的心情就从来没有如此的激动与欢欣鼓舞。 他甚至在火车的车厢上与亚历山德拉跳起了华尔兹,甚至当着孩子们的面亲吻她们的母亲。 伊丽莎白同样为她们感到欢喜,这样一来,她就可以放心的去中国。 “不管怎样。总算是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可以在新西伯利亚建立统治,然后让高尔察克为我们在前线拼杀,他的老巢鄂木斯克就是一道屏障 尼古拉二世也是这么认为。新西伯利亚很合适,是他心目中的临时都,毕竟它沟通着东部西伯利亚与中国,阿尔泰铁路更是可以进入哈萨克斯坦。 “前进,鄂木斯克。” 沙皇意气风的喊道。 不过佩特罗夫却很倒霉,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三次袭击了,虽然伤亡不大,但是对士气打击很大。 虽然到鄂木斯克没有几个车站,也没有几个停靠点,但是危险依然存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