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甲午_第五十四章 北地风云(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 北地风云(五) (第2/4页)

前的老路一一先绪咬着牙州焦,声,一脸的苦涩。

    这些日子里,又是北洋舰队,又是北洋新政,看众人脸上都不免有些喜形于色的样子,光绪今日原本也是想借着新政的话题,给众人提斤,醒。没有想到陈卓到先说了出来。于军国大事上,看起来陈卓的大局观已经较之过去成熟了不少,只是道理可以讲,如何去做却是难之又难。

    “海军人才培养的事情,联都准了,陈卓,你管着总参,这些事情你来安排,回去后立刻拟一个详细的条陈。至于购买军舰,联也反复想过,可是眼下我大清财力拮据,要扩充北洋舰队的实力,起码也要有一千万两银子,联这些日子烦恼之事也正在于此啊,难啊!我大清推行新政,处处都要靠银子说话,实业、教育、铁路、哪一件哪一桩离开得了银子?今日找你们过来,其实也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怎么才能为海军筹措款项?”

    在光绪的话里面,其实还有一层意思没有明言。这次之所冉把日本公使叫上,很大程度上就是想借检阅北洋舰队刺激日本,可以想见,光绪那日说出的击沉吉野号,于日本国内会带来怎样的震动,也势必会刺激日本进一步扩充军力,购买军舰备战。

    而这一点,恰恰也正是光绪希望达到的目的。日本没有拿到历史上甲午那笔高妇万万两银子的赔款。以日本现在的国力要扩军备战谈何容易。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军事上击败日本只是一方面,从经济上拖垮日本才是真正的目的。这不过是光绪把后世的军备竞赛拿过来用而已。然而此时的大清,毕竟不能等同于后来的那个强国,真正要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的,当真是困难重重。

    说到银子,在座的众人都面露苦涩。这几个人都是朝廷重臣,对于大清的家底何尝不是一清二楚,往远了说,这几个年的时间,大清何尝没有一日不是为银子头痛。真要是有银子,李鸿章早就给北洋添置军舰了,甲午何尝又会败给日本人?

    “微臣冒死陈奏,请停旗饷以充军备!”一片沉默当中,陈卓猛地挺身望向光绪,胸口不停的起伏着,似乎有许多话要喷涌而出。

    “朝廷每年拨付的旗饷高达两千万两之巨,于朝廷实是不堪重负,于旗人也是百害而无一益。倘能停拨,我大清的新政,我大清的北洋舰队将由此真正重获新生!”

    屋子里骤然间死一般的沉默,众人震惊的都有些怀疑自己听错了。

    请停旗饷?这话从陈卓这样一个汉臣嘴里说出来,是何等狂悖之语?旗饷的弊端在座的人行人不知。何人不晓,可这么多年来,谁敢在这个涉及满汉的问题上妄言半句。

    荒唐!荒唐!荒唐!李鸿章眉眼一跳,脸色铁青的望着陈卓,心里一连声说了三句,半是惊诧,半是惋惜,这样不知轻重将来恐怕难以善终”

    “陈卓,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光绪也是满脸惊愕,猛地转身盯着陈卓一言不。

    “微臣知道这话一出微臣的嘴。将来微臣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但是于大清却或许有涅巢重生之功,微臣死不足惜,惟愿我大清能振兴自强!”

    陈卓毫不退缩的尊着光绪,决绝中是那份虽千万人吾独往矣的慷慨

    光绪的心忽然抖动了一下,一种莫名的热气直冲胸间,竟有些站立不住。

    陈卓啊,你可知道今日这番话会让你死多少次?此话一旦传了出去。你陈卓立玄便会成为满朝亲贵的众矢之的。这里面的这些弊端,在座的这些个朝廷重臣,满朝的那些督抚官员,即便是恭亲王,谁心里不是看的清清楚楚?可是个人生死是小,国家气运是大,多少人能做到?多少人都做不到啊!

    “陈卓,这样的话你以后不要再说了”光绪默然的叹了口气。一脸苦涩的摇了摇头。

    陈卓咬着牙还想再说,光绪摆了摆断了他的话,也不敢让他再说了。自己手里就这么一个陈卓。绝不能让他栽倒在这些事情上面。

    “你说的道理联都明白,想让旗人自立的事情从雍正朝就做过,可是一直都没有做好,也做不下去。恭亲王临终之际,也向联提过这件事情,联反复想过了,这件事总归是要做的,但是要徐徐为之,不能动摇了朝廷的根本。朝廷的根本是什么,是如今的新政,矛盾都搅在了一起,就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况且你是汉人,这些话不能由你来说,这也是联对你的保全。”

    “联回京后,会找奕助来商议此事,李鸿章、孙毓汉,你们二人得空的时候,也可以进园子去听听太后是什么说法。至于筹措军饷的事情,眼下还指望不上旗饷

    “这个猝然听到光绪点自己的名,又是为了这件事情,李鸿章和孙毓汉都是一愣,满脸的畏难之色。

    “放心,联不会让你们来做这个恶人的,联谁也不让,就是联来做。也只有联能做的了。你们不过就走进园子陪太后聊聊,顺便听听她的意思,就当是聊天解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正在两人颇为踌躇之际,总督府的从人悄然进来,在袁世凯身边低语了几句。

    “皇上,林启兆刚网从上海赶了过来,现在在外面求见皇上。”袁世凯赶忙禀报道。

    “让他进来吧。

    光绪扫了一眼犹豫不决的李鸿章和孙毓汉,心中也是暗自叹了

    皓月当空的津门,于繁华嘈杂中透出几分北地的市井味道。

    沿河两岸垂柳依依,测字打卦的小曲卖唱的、相声、竹板、唱大鼓的人声鼎沸,中间还不时夹着高一声低一声天津口音的吆喝:“老豆腐!熟热的老豆腐,清卤浇汁,谁要嘿?”

    光绪带着陈卓和几个贴身侍卫沿着河渠一边走,一边默默的望着眼前的景象,心思有些恍惚。

    黔百姓,生计尚且不易,巴巴望着的不过是碗里的口粮,田里的庄稼,希图眼前这份太平时节的繁华热闹。这些人不会知道国家已经到了怎样风雨飘摇的地步,也绝不会了解日本人买了多少艘军舰,什么时候会卷土重来。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压根就浑浑噩噩一无所知。

    而满朝衰衰诸公与眼前这些小民又有多大区别呢?眼睛里面装着的。也就是地位、权势、俸禄、官职,所求者不过名利二字,即便是李鸿章,在刚刚提到旗饷的事情时,也是

    ,“;这个国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