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十六章 官人,小心 (第2/3页)
乖乖的出宫。 “具体的妾身也不清楚,但妾身对父亲说了,让他尝试着看一看,能不能买通高衙内家中的下人,听一听他们究竟说了什么。但妾身既然要回蔡州,这件事就交给妾身来办。” “谢了。” “都是一家……人,不用谢,官人,小心。” 虽说这些个世子不惧为害,终是宗室弟子,若联起手来对付郑朗,还是很恶人心烦。又不能对小皇帝说,你家几个堂兄弟干嘛跑到蔡州与高衙内滚在一起啦? 至少要有证据,崔娴又道:“我不在你们身边,你们是一群书呆子……” 叹了一口气,论智慧官人有了,几个学生一个比一个生猛,可都是一群书呆子,讲儒家道理的,实际生活磨练少。原来想自己弥补一下他们缺陷,现在却不成。或者那两个小婢,那两个小婢除了听话,会服shì人,还能做什么事?叹过气道:“妾很担心。” “放心吧,我们不能久谈。” 两人一道走了回去,崔娴又是哭,郑朗劝了劝,崔娴忽然说道:“你们都出去。” 将一干人等与三个哥哥全部赶出去,唯独留下郑朗,崔娴道:“官人,你的头发。” 就是结发礼,本来应由大娘与徐氏共同在对拜礼后主持这项仪式,然后撤出来洞房,让新人喝交杯酒,合卺。不过郑朗狐疑地看着徐氏的遗体,崔娴却坚定地说:“官人,妾只想让母亲笑到最后。” 还能说成什么? 这个人死得莫明其妙的,这个婚礼古古怪怪的。 崔娴又说道:“况且等会儿妾还要出去,不能这样子出去。” 要安排母亲的后事,再méng着盖头不象,更不能真的来一个二婚! 郑朗只好拿出早准备好的头发,崔娴小心将它与她自己的头发梳成髻,一边梳一边哭。郑朗挠头,不知如何是好。 崔娴又拿起酒杯,与郑朗手腕交错在一起,喝了交杯酒,忽然伏在郑朗怀中大哭起来。 “娘子。不能哭,真的要准备正事。” “那你将妾的盖头……” 晕! 郑朗只好替她揭了盖头。盖头下是一张漂亮的瓜子脸。脸上抹着一些淡淡的胭脂,幽幽香气沁人心脾,只是此时在泪水洗涮之下,胭脂化开,使脸成了一张小花脸。郑朗道:“你的脸……” “妾知道。” 崔娴还是不好走出去,郑朗出去了,让她留在洞房里,然后将双方的长辈喊在一起,将刚才俩人商议的说了一遍。 无话可说。只能这样,大娘娘有些不舍。可有什么办法,双方都是要脸面的人家,难不成强行将媳fù儿留下来。郑家人缘好,不仅郑朗是状元,身份不同,平时几个娘娘结了善缘,几个舅舅与表哥不顾天黑,到郑州城外蔡水码头上。哪里放着大量木材。买一块梓木回来做棺材。不敢委屈亲家母。村子的村民也拿来工具,主动准备帮忙。 现在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自产自足。fù人们要会做农活,桑麻纺织,家务活,男人会农活,还要会一些简单的木工活、泥工活,漆工活,象郑家后面盖起的一栋栋新房子,皆是郑家庄村民协助盖好的。 做好棺材还有一段时间。崔娴走了出来,洞房里就有许多崔家陪嫁过来的嫁妆,堆得象小山一样,就着里面白sè丝帛简单的做一套孝服。想要俏,一身孝。许多人第一次看到崔娴真面目,一个个心中夸赞,好俊俏的小媳fù儿,可只能放在心中。 今天的事太古怪。人家的亲娘死尸还在洞房里呢,不能说新娘子漂亮。 还能证明一点,新娘子手巧,这么短的功夫居然抢出一件孝服,虽然凑出这身孝服不是很齐整,也是不易,但也不是夸赞的时候。 崔娴凄婉的向诸人施一礼,道:“谢过诸位乡亲,今天打扰各位。” “不要紧,不要紧,小娘子准备安心准备你母亲后事吧。” “节哀顺变。” 众人安慰几句,一个个散去。 郑朗来到后面,他原来的房间改成了洞房,现在躺着丈母娘的尸体,还有三个舅哥,两个大姨在干嚎,妻子在哭,洞房花烛夜是没有了,只好到后面与王安石挤在一起。 “状元,你要与我睡啊?”王安石一本正经地问道。 “挤一挤吧。” 司马光低头偷笑,老师这个新婚洞房……不仅乐,心中也高兴。对未来这个真正的小师母,仅见过几次面,因为避讳,话说得不多,不了解,似乎不大恶,但听说过老师丈母娘许多伟大光荣的事迹。 崔知州品德没有人们印象中那么坏,之所以恶劣到姜知州都上书弹劾的份上,全赖崔夫人的作用。 以前是崔知州,将来会不会连累小师父?就算那个漂亮过人的小师母通情达理,对不合理的请求拒之门外,一律不同意,若这个师祖母偏拿着老师的名义在外面招摇撞骗,难道将她杀掉? 不是今天突发事件,很有可能的。 老师做得好,三十几岁登相入阁,不是不可能,时光很快就过去,那时候崔夫人若在世,就不会招摇撞骗,若为她两个儿子利用老师的名义争一争,又做出让人耻笑的事。怎么办?或者将小师母出之? 早死早好。 放在心中,不敢说出来。 与王安石挤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无精打采的起来,看到棺材已经做好了,自己是女婿,还是死在洞房夫妻交拜后,不得不扶柩,与崔家的亲戚一道向蔡州出发。 崔有节也哭嚎了几声,虽说妻子万般的不好,也有一些好处,比如很听自己的话,一手好女红,一手好厨艺。与族中的长者商议了一下,在蔡州不能下葬,要将灵柩运回河北老家。 这才与郑朗说话。 让郑朗坐下来,问:“朗儿,你为什么去江南?” 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这样问,太远了,何苦来哉! 又将原因大约说了一遍,崔有节道:“不妥,岂不闻寇莱公得善藩,当不苦也?” 说的是寇准一件事,宋太宗时,寇准与知院张逊在早朝时为事争吵。有失朝仪,于是宋太宗将寇准贬知青州。谪张逊。过了没有多久,念之,常不乐,对左右说道:“寇准在青州乐乎?” 左右答道:“寇准在青州这个好地方做地方官,当不苦。” 过几天后,又问,左右也让寇准吵怕了,于是又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但闻寇准日夜纵酒。不知道他思不思念陛下?” 倒是不假,寇准无夜不以酒为欢。到青州后还是夜夜吃酒作乐。 宋太宗默然。直到第二年才将寇准召了回来。 崔有节说的是好意,就算京城风起云涌,想暂时避一下风头,最好还是在京城四周的州县活动,能让皇帝看到,离得越远越不好,万一朝中有一些不快活的人挑一挑,召不回来。时间一长。感情就淡薄下去。 没有圣恩,以郑家的背景,女婿很难爬上去。若论感情。你有当年宋太宗对寇准感情深么? “泰山,勿用担心。恰恰相反,我不但想到江南,还想在江南多呆上几年。”郑朗不以为然,自己与赵祯关系未必有宋太宗与寇准关系深,但是赵祯却比宋太宗赵匡义更重感情。赵匡义是什么主?一个化学大师,他哥哥养了几个皇帝,他就干掉了几个皇帝,包括他哥哥在内。不是愁在地方上呆得久,而是愁以后赵祯会因为重感情,呆得时间不长,就将自己往京城召,麻烦来了。 “为什么?” “我岁数太小,资历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