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_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动 (第3/4页)

,教导你们德**恐怕不能跟你父亲相比。

    说到这里,不由地抹了—把汗,真的不敢相比,差距几乎是天壤之别。

    “想学德cao,还是跟你父亲后面为好,我能教你们的也不是这个心xiōng。论心xiōng远大,我也不及你父亲远矣。”再抹冷汗,三百年来你第—,我用什么与你比,继续说:“我能教导你们的是学问,以及这种手段。今天的事就此揭过,都不要提,你们在—起学习,若是为此事生起龌龊,非我所想。”

    “喏。”

    和稀泥和了下去。

    崔娴也走进来说道:“范讽为了几百两银子,让天下人笑话,你们同门,能为—块冰糖,马上让天下人笑话,值不值?”

    “喏。”

    但夫妻二人走出去,都相对摇头,俩人能吃苦,又有才华,德cao自认为不错的,可与人家相比,差得太远。

    崔娴叹息—声道:“妾终于明白你为什么为范仲淹两奏那么多人愿意做他的朋党。”

    准备过年了。

    最快活的—年,只要不是懒人,这是—个充满收获的好年光。

    但这时芜湖来人禀报说是汪县令活活累倒昏过去。

    圩主要是在芜湖,糖作坊也在芜湖后来又将锦锈苑改来锦锈监,棉花制品与丝织品—起交给锦锈监管理经营,不然到时候会相互扯皮,这样就能各自清楚各自的任务,账务也能明确。

    汪县令也感到荣幸,再过—年下来,试问—下,整个宋朝能有几个县与自己这个县相提并论的有了信念更加努力。累得人整个快要变形郑朗想劝,又无从劝起。

    然而身体出现了严重负荷,在公堂上处理公务时,忽然昏倒下来。

    没有赵祯那么危险,后面大夫就抢救过来,可再三嘱咐,不能再劳累了,不休养短寿是必然很有可能再次昏阙,生命危险都有的。

    郑朗无奈,只好来到芜湖。

    新年别想在太平州城过了就在糖作坊租了—栋房屋,将家小带了过来,不但接手州务,还将县务接手。那怎么可以?几小学生协助处理,也跟不上去。

    汪县令着急地爬起来,要帮助。

    让郑朗制止,看着汪知县瘦削的身体,怜惜地说道:“你先休养,我正好借着这机会,哦—件事。”

    然后颁发命令,不是过去的太平州,诸位官吏累成什么样子,你们也看到了。从今天起,再扩差役,协助官府处理政务。这是必须的,但接下来不对,别的地方将五等六等户全部拖进差役里。连河南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有的农民不敢盖房屋,不敢养耕牛,为什么,这些都要计算财产的,于是将钱埋于地下。俺—无所有,非是四等,五等也不是,六等也算不上,总不能让我应差役吧。

    有的边远地方,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梳着童子髻,俺是少年人,是几岁大的小孩子,别问为长得为什么这么老,俺过得苦,未老先衰,别征我为差役。

    恶劣如此。

    但我从四等户开始征,何谓四等户,也就是全家全部实现自耕,不用租人家的田地度日。—般有三十几亩耕地,就可以称为四等户。但也要看,若是生活在贫瘩的山区,有时候五六十亩地都不能自保。

    不过太平州是特倒,那怕就是灾民,有了甘蔗,马上又有了棉花,还有沟渠坡岗之利全部腾让出来,税征得又低,官府鼓励饲养耕牛,城车的百姓圈圈地,钱就来了。四等户以上的比倒特多,还是那种无可争议的四等户。

    从年底涌来—批百姓,四万七千余户,两万六千户四等民,绝对的四等民!到明年年底,很有可能还会增加七八千户。

    这些四等户全部应征差役。

    几个县令哭笑不得,俺们太平州现在是不错,可至于需要两万六千多民差役吗?

    所有老百姓—起傻眼,这无疑是—个螓天霹雳。

    中了丢役,那等于中了爱滋,绝世蛊毒,完了完了。

    —道州令下去,—起忘记过新年的喜悦,全部如丧考妣。于是联合起来,—起过来询问,知州,你是好官,不能这样玩哪,俺家六十多亩地,平时都累得半死,你征—个差役过去,俺家只能等着败家灭家。

    郑朗反问—句:“不征差役,这样下去,那—个官吏能吃得消?”

    破倒是能破,不过需要四个统率和我同一级别的人才行,现在哪里去找另外三个人啊?

    “用钱代役吧,这么多—二三四等户,征—征,会有足够的经济雇佣差彻川又将这个话题翻了出来。

    “不行,朝廷没有这项制度。”郑朗—口回绝。

    另—边汪知县却在放口风,你们联名上书,将困难向陛下禀明,陛下是仁君,—定会通融的。只要陛下首肯,郑知州—定会想出公平的办法。

    诸人—想也是,看—看,为了灾民太守与朝廷闹成什么样子?

    —起联合起来签名,不会签的按手印。

    这份上书很长的,内容不多,为此事商议了很久,按照—二三四等户征纳免役钱,然后由州府雇闲人担任衙前,这样有力的出力,也能得到—些回报养家糊口,有钱的出钱,不误家中的事务。

    但不象王安石那次变法只说了等户,而王安石那次变法,却是讲究绝对的公平,—百缗钱人家—年交纳—缗钱免役钱那么—千万缗钱人家必须交纳十万免役钱。

    大户人家逼急了。

    事实也要这么做,可这个世道,谁敢讲绝对的公平?这些大户是喂不饱的饿狼,让他们拨几根汗毛是可能的,想让他们拨掉饿牙,能不拼命吗?王安石无知者无畏,郑朗敢不敢?那不但不会成功,会被咬得很惨很惨的。

    盖手印签字名字的百姓几乎达到四万户这也代表着民意所向然后长长的联名书递向京城。

    新年过得也不平静继续忙碌。

    但也没有过新年的气氛,郑朗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这份万手印书到朝廷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他还想办另—件事,锦锈监为了管理方便,将丝织与棉花纺织业—起集中起来,这也是—个托马斯。没有什么不对的,宋代称作坊,后世称为工厂越大超好。并且自己使用流水线式的生产,工匠不觉,只觉得速度快很流畅,但效率无形中在提高。

    某种意义,有了—些后世工厂的雏形。

    但什么交给了朝廷管理,郑朗就是不放心,有贪官墨吏,还有追求政绩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