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三章 宋诗 (第2/4页)
妥协听起来很不好,但也是郑朗所赞成的不妥协怎么办?与天下豪强对抗,能不能做好实事? 这是封建社会! 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为了生存只好与山争田,用龙骨车汲谷水以灌溉,或者导泉接续,自上而下,灌溉耕垦,虽不得雨,岁亦倍收。得雨在山上也积不起来。滨海平原地带,一潴二防。潴就是将溪水潴存起来,防就是筑海堤防潮。或在海上浅的地方强行设堤,让大海变成陂塘变成耕地。后来还有一个女子,因为宋朝对技术的保密,传于后人,一水官将水利技术传于其女钱四娘,让官员邀请治陂,陂刚筑好溪流坏堤钱四娘愤而投水自杀。因此木兰陂闻名于后世。 再到杭州,郑朗还没有看,但它几乎集中江东、太湖与福建所有的地形于一体,有山田,有湖田,有圩田,有海田。 看的情况不理想,并且金坛一带的豪强尤为恶劣,并吞最为严重。 但百姓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让他很感动。 不象前代,是一点一面,或者数点数面,在宋代几乎是全国各地,四面开花,在大修水利,一半以上的水利都能使后人在怦击宋朝软弱时,却在享受宋人留下的荣光,包括圩,围,江河湖泊。如黄知军在无为马上以蓼花洲为基础,在那片沼泽地带圈一个五十里长几万亩的杨柳圩,很有可能一直沿用到后世,濡须河一变再变,杨柳圩却屹立不动。 未来的不仅杨柳圩,还有他在太平州修建的数圩。 这些圩会是后人的基石。 想到这里,郑朗写了一篇奏折。 这是第二次进谏让范仲庵做江东转运使。 皇帝你心软,爱民,可这个民不仅是豪强,还有贫困百姓,他们才更需要你去爱护。心软了,豪强更欺,于是在你手中兼吞现象更重。然而江东诸圩大兴,反而是一个机会。 我在太平州做了一个样板,中庸调和,但偏向于贫困百姓,用他们之力换取耕地,节约国家圈圩成本,但圩圈好后,这些贫困百姓却不会隐瞒田地,逃避两税,也没有那胆量。既救最需救助的一群人,又给国家带来税务。 但各州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一走,等于是大旗倒下,渐渐松懈,即便圈圩,也会成了官吏豪强勾结的产物。这个说得很不客气,也不需要客气,他所做的功绩实打实立在哪里,任何人不能回避抹黑。 所以这时需要一个心存公平,对水利精通,有吏治之才的大臣主持江东,唯有范仲淹最合适。 有范仲淹主持,几年过后,江东大局一定,即便再次出现兼并,危害也不会大。 写好了,上了岸,这是他第一次踏上杭州的地界。 长安镇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又是传递公文的必经之地,加上漕运往来,四方客商云集,唐朝时就形成了墟市,到宋朝改成了镇。已经是二更时分,镇上大多数店铺关上了门,只有几家酒肆还在挑着灯笼营业。 镇的面积也不小,大约有六七百户人家。 走过长街,就是稻田,一望无际的稻田稻花飘香,流水潺潺,蛙声咯咯,景sèmí人。 崔娴抱着郑苹说道:“官人,认真写一首诗或者一首长短句吧郑朗那有心思琢磨长短句与诗,听着蛙声,吟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与他那首一样写喜悦的心情,可这首词意境截然不同。 未吟完范纯已喝彩道:“好。” 郑朗很是惭愧,看来自己是不是要放下手中的政务,以及其他的一些杂好,研究一下诗词歌赋? 走了一下回来,三艘船上的船夫正在与隔避船上的船夫搭话。 谈的正是自己。 不过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身份。 来的时候在润州停了一下,将范仲淹两个儿子带走。这是范仲淹写信来的他这些年东跑西窜的,有时候感到也苦逼,甚至一年就要挪一个地方。不象郑朗,呆在哪里一呆就是三四年此次到杭州,大约时间不会短,否则难以有政绩。 不是这样做是对的,范仲淹也认为此时郑朗岁数太小,到庙堂做什么?再过十年,到庙堂上还是小青年。 以郑朗的睿智,不会察觉不到。 可儿子正是学习的时候要么继续放在苏州胡瑗哪里,要么听从前妻的劝告,继续留在郑朗身边,权衡一下,还是放在郑朗身边为妙。 反正从润州经过,于是停下,还看到范仲淹那个如夫人,十分年青二十略出头,长得不但漂亮,而且知书达礼。范仲淹这个老少配不管了自己一妻三妾同样说不得别人。 范纯仁对这个如夫人不是很反感,毕竟还小了一些,范纯略略有些不感冒。其实是人家的家务事,管你郑朗屁事,这是郑朗在学赵祯,xiōng中升起了八卦之火,才多注意了几眼。 接着就换船,自己那艘大船太招人眼。一路察看,身份暴lù也不大好。 传言中郑朗带着两个学生,可两个学生岁数与范氏兄弟不符范氏兄弟守丧刚到润州,又不认识,所以船夫也不知。 几个船夫正谈得起劲。说的话让郑朗一家听起来很吃力,宋朝官话放在后世,还带着nongnong的南方口音,中间经过数次变迁最终普通话取代“宋话”“唐话”。此时千万不能一口京片子,否则准得让人将你当作jiān细抓起来。 然而宋朝官话与东南地区的苏杭口音还有着显著的差距,不细听,根本听不明白。 郑朗听了几句,回去睡觉。 第二天没有直接去杭州,将船分了分,让施从光夫fù先去杭州,购买一栋房屋,这是安家之地。 郑朗自己却去了盐官。 王安石最担心的是郑朗插手盐务,郑朗却最关注盐务。 不是晒盐,钱塘江不适合晒盐法,多雨,真正赤热的天气又少,江海混合水盐份含量低,都不适合做晒盐场。 倒是宋朝兴起的煮盐最佳,先是犁土,多年的沉淀,滩涂上会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