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_第二百八十四章 东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东风 (第2/4页)


    可事实呢,不是!首先收购价太低官府给正盐价每石只有五百省钱·一斤盐才二点五文。到天圣后加了一下,加成六百文,也不过三文钱。

    但也不错了·比后来用小刀子刮好,这时是用犁来犁的,盐地厚度高,产盐量大。

    可不急,还有,两税,两税以盐代替,两税来了,杂税也来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杂税全部得征收。接着牛犁又要收钱·并且物价上涨,柴草价居高不下,越来越贵,而盐价不动。以及亭户对亭户自己人的剥削,有的大亭户盐场未煮,居近场监·贷钱射利,隐寄田产,害及编氓。谁家没有事,一有事借贷,赖上。

    还不止这些,宋代对各方面的百姓陆续放松,比如给予百姓自由流动的权利,甚至将流民编入厢军给他们活路。但因为盐利之暴,对盐民看管很严,一不准亭户投军,投充者押归本业,杖八十,二禁亭户逃离本场,移至他场那怕煮盐也要押回来,继续杖八十,三禁亭户改业,只准煮盐谋生。说到底就是农奴!比唐朝的闭户政策更加倒退。

    所以王安石很担心。

    老师很平民化的,对平民格外关注,一旦看到这种情况,会有什么举动?

    但造成另一个问题,就是走sī,仅在杭州,从盐户头上收购一斤盐是三文,在本州出售价就有二十六文!连路费都省了,转一个手,九成的利润到手。有的走sī者连官府巡查的衙役都敢捕杀,是故贩盐之人,千百为群,州县之力,无能禁止。

    还有许多古古怪怪的地方,比如虔州离广南近,偏按旧制,运销淮盐。想一想从两准路到虔州有多远吧。于是成为宋朝sī盐现象最严重的地区。

    不但盐,还有酒,酒情况稍好一点,也有许多不好的地方,许多豪强强行sī自酿酒,包括一些朝廷有后台的官员,多在湖秀杭越数州开设sī人酒坊。

    至于茶矾之利,依王安石之意,不如索xìng全部商业化,要它们做什么?茶农矾农被逼得十分苦逼,朝廷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比如前几年的二十几万缗钱与十几万缗钱。朝廷当真再乎这四十几万缗钱!

    商业化后,损失是大户人家利益,那于朝廷有何关系?中小商人与老百姓日子好过了,并且一旦商业化,朝廷仅靠商税,就不会比原来所得少。

    这是指眼下形成的积弊,一开始包括盐,朝廷立意都是好的,实行茶专营后,许多新茶种开发出来,这就是国家机器的力量,或者矾,亦是如此。可跟后没有及时应变,朝廷未得其利,反而成了权贵们鱼rou百姓的工具。

    但问题不仅于此,还有其他的,比如寺庙。

    没有福建严重,也十分严重。不但阻其水利,连西湖都进行了侵占。有的寺观还有着深厚背景,比如杭州洞霄宫,宋真宗亲赐良田十五顷,李太后出生于杭州,赵祯又赐灵隐寺庄产十五顷祈福。那一个敢动这一寺一观?

    至于侵田河湖、夺民其田、放高利贷、隐其民户等等情况彼彼皆一口气说完后,王安石道:“郑大夫,难啊,除非郑大夫真有翻江倒海之能,将富阳等县所有大山搬走。”

    郑朗一口茶水喷出来,道:“我还搬大山呢,说一个小山,底百丈,高不足三十丈,大不大?”

    也就是山麓周长三百来米,高九十米,这样的山峰,算很小的山峰了。王安石道:“不大。”

    “可你知道它会有多少石方?近百万石方·用载重量一万多石最大的江船装载需要三千多船,你说我有什么本事搬山倒海?”

    说孙悟空的金箍棒,就这么一座小山峰,有可能会是五万个金箍棒重。

    王安石也乐起来。

    郑朗又说道:“你不用担心·对此,我做了心理准备,大多数是微调,重点也不是在它上面。有的也比较容易治理,难的是我离任之后,能不能保持,难的是一州问题不大·全国三百多个州府军监,如何解决?”

    提及此事,王安石抱怨道:“郑大夫,那个不能说啊。”

    “什么不能说。”

    “就是五六倍。”

    “说也是五六倍,不说我对陛下也做了承诺,还是五六倍,有何区别?眼下没有他人知道,大约是陛下替我保了密·减轻我压力。这是陛下的好意,可不能慢怠陛下,更不能与陛下打诳语。我主动将真相揭出来·会对自己一些举措进行很好的保护。”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仅凭这个五六倍,谁敢阻止自己做一些变革之举?

    “不妥,不妥,”话声从外面传出来的。

    刚,司马光与吕公着带着两个漂亮的小媳fù走进来。

    两个小媳fù也甜甜地唱了一个肥喏:“见过郑大夫。”

    朗道。

    四人落座,郑朗问:“司马三郎,有何不妥?”

    几位新进士多分配为各县知县。但通过分配就可以看到权贵的力量,司马光名次靠前·却被分到于潜,吕公着分到余杭,吕公弼与韩绛因为有一段时间履历,一在钱塘,一在仁和,如同两鬼拍门一样·扼守着杭州。范镇到了临安,苏舜钦到了新城,崔黄和到了昌化,薛利和到了盐官,只有一个富阳知县还是原来的刘县令。

    这也是郑朗头痛的地方。

    几乎全部换掉,不管他们以后,眼下全部经验不足,就算智慧弥补过来,有几位来头很大,未必听他的管从,知县也有一些自主权利的。

    不知道朝廷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的安排无疑是乱上添乱。

    但无论是吕公着或者司马光,虽在自己境内,以后见面也不易。

    见面容易的是韩绛与吕公弼,见他们做什么?除了公事,还想与他们拉什么交情?

    司马光道:“我不知道郑大夫是如何做到使杭州收入增加五六倍的,若做不到是一个天大的笑柄,若做到了,不是叫奇迹,而是叫神迹。对郑大夫以后也不会有利。”

    即便吏治之功,也要适而可止的,功劳太大,不仅是武将,文臣别人也会看得眼红。随便做一些小文章,再往上升迁会变得很难。史书也能看到,往往先拍死的就是你这样有大功的大臣,除非晋朝南下,靠王谢两家扶持。

    然而无论王导或者谢安,那样的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