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六章 白蛇传(下) (第1/3页)
郑朗转了一圈后,又来到西湖西侧狮峰山脚下的寿圣寺。 寺中方丈热情的迎出来。 郑朗合了一什,道:“大师,唠忧则个。” “不敢,郑施主,请进。” 进了寺中,郑朗道:“我刻意是想讨贵寺的茶水一杯。” “郑施主果然是一个雅人,”大和尚懂的,笑咪咪道。 此时没有龙井茶这一名词,杭州茶叶很贱,普通的茶市价一斤只有三十文钱,建州则有五六百文钱,是它的二十倍。但有一些名种,比如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与葛岭宝云山的宝云茶,皆列为贡品。 但它们还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在狮峰侧面悬崖上几十株老茶树,属于寿圣寺的sī产,除一些贵客与寺里的大和尚外,其他人根本就喝不到。 大和尚取来一个小茶团,开始沏茶,动作很优雅,一边问道:“郑施主,从何闻知?” “有便会早迟有人闻,无,早迟人不闻。”郑朗打了一个禅语。 “也是,”大和尚见他不答,也不追问,继续笑笑煮茶。 其实不但寿圣寺的茶,其他几处名茶,郑朗也都知道,原因简单,龙井茶也。后世鼎鼎大名的大龙井茶,非是在龙井边上的茶树,最好的是在狮峰,也就是悬崖上那十几株老茶树,什么味道,非是他前世一个小宅敢梦想喝到。 其次是龙井边一些茶树,产量也很可怜。这是龙井的一狮二龙,再次云栖,四虎的虎跑,五梅的梅家坞。虽产自五地,总产量也不大,其他地方生产的龙井茶是不是还能称为龙井,很让人可疑了,可大多数人所买的龙井恰恰是这一狮二龙三云四虎五梅之外的龙井。虽喝着,不要当真,那不叫龙井茶,而叫杭州茶,甚至连杭州茶都不是。 一会儿香气溢出来。 也有区别,宋茶分为两种,一是挑选好茶叶的蒸后压成团与片,二是散茶,散茶有经过简单加工过的,比如略略发酵,或者晒干,还有炒青。 并且炒青技术渐渐成熟,可对此宋人不喜欢。 不是会了炒茶,到宋朝会赚大钱,根本不可能。 宋人对炒青那种浓香不大喜欢,而茶饼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细微发酵,使茶味更浓郁馥内敛,这种味道才是宋人所爱。包括郑朗也渐渐淡忘后世炒青的清香,爱上这种茶饼的味道。 茶水煮好,大和尚给郑朗与他四个学生,还有两个随从斟了一杯,很小的杯子,可大和尚动作非常小心,省怕溢出来。来之太不易了,仅是于悬壁上摘这数斤茶叶,就担负着很大的危险。 “谢过大师。”郑朗又合一什,呷了一小口,然后细细的品味。 一股淡香甘甜慢慢地从喉咙间涌出,象小股甘泉在轻轻的滋润。叹息道:“好茶。” 又呷了一口道:“我都不敢喝了。” “为何?” “我是怕喝了此茶后,以后对他茶味同嚼蜡……是人,果然不能太放纵自己……”然后遥想,后来蔡襄去福建后,献了小龙茶饼给宋仁宗,每斤制十饼,一斤市价两两黄金。休说贵,有这个钱,无这个市。即便放在皇宫之中,宫内太监也饰以金丝缀于其上。仅是大郊祭之时,赐少量于东西两府,四人分其一饼。 喜欢浓茶的,一斤的四十分之一,一杯茶就煮完了。 也不是喝的,这几个大佬得后,放于家中,贵客到来,将其拿出来,供贵客赏看。它不是茶,是绝世工艺品美术品! 后来还有更好的密云龙与翔云龙,不知价几何。 但不知道那种小龙团与这种狮茶,抛去压团的工艺不谈,那种味道更好一点。 三口喝完,合什离开,绝不拖泥带水。 小沙弥看着他们的背影,对方丈说道:“这个新知州好无礼。” 方丈微笑,道:“你不懂,他来喝茶,是为茶也。” “为茶?” “不是为此茶,乃是为彼茶。”大和尚也听闻一些郑朗的事迹,知道他转了一大圈子,马上要回去,可去城中的时候,特地绕过来,当真贪恋寺中这一杯好茶水? 可茶乃国家专营,他如何插手? 想了一下,又是微笑道:“收拾茶具吧。” 与我没有关系,大约这个新知州只想见识杭州最好的茶叶,然后给它定位…… 在路上王安石也开始问:“郑大夫,难道你想对茶法插手?” “不知道,只是看一看。”郑朗道,又说:“大和尚很热情,我都不好意思将那本白蛇拿出来。” 但王安石没有当真。 郑朗一本中庸之道,已经说明很多问题。比如贫富不均,严重分化时必须做一些调节,阻止贫富分化的恶劣,若是太均,会阻止一些精英人士的创造力,又要默视一些人先行富裕,但后面往往是不可能的。就象人的五指一样,大拇指很粗,这是应得的,可比小指粗上十倍怎么办?比如中指很长,比大拇指长上十倍,又成了什么? 再比如释老,它们对百姓的感化很重要,也会给百姓带来信念,但如果发展到唐朝中叶以后,或者宋朝这种情况怎么办?人人出家,寺观占田放贷。这失去它的本义。 因此要将它拨回去。 所以说与时俱进。 在这种大背景下,给一百斤狮茶,老师也不会放弃一些纠正的宣传。 上了船。 天气不大好,飘着细雨,这种天气在杭州的八月,还是很少见。大多数是暴风雨,一月以来,经过数次暴雨。 然而西湖景sè很好,水sè清墨,能看到水底的水草,以及鱼儿的游动。 西边是连绵的群山,东边是鳞次栉比的房屋,时不时有船儿经过,掠起数只沙鸥飞起,湖边又长满了大片片的茭白与葑草。湖上还有一些莲藕与菱角。水sè清澈,葑菰青青,徐风吹来,让人心旷神怡。 但这一切,皆是一个假像。 郑朗从船夫手中讨来了一根竹篙,测了测湖水的深度,大多数地方仅七尺深。 有的地方因为葑草淤积,连他们所乘座的这船小船也不得不绕道而行,防止搁浅。 倒是大片大片的葑草根部绞缠在一起,让百姓得以利用,开出许多葑田,可能水份充足的关系,长势比圩田里的水稻似乎还要旺盛。 但西湖不难。 难的是未来自己的安排,以及盐、茶、酒…… 暂时没有想,从行李里面拿出瑶琴,吟了一句:“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曲jī烈悲壮的迸出。 范纯祐忽然低声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