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三章 点将(中) (第2/3页)
“富兄,为什么,这是文人集团联手,从武将手中夺权,夺取武将后一丝权利,夺取国家后一丝权利,然后让国家与他们一道陪葬。” 郑朗说得很偏jī,但西北战事开始前后,有几人是应当死上千次万次,首先就是郭劝,然后就是范雍。可他明知道后果,却无力改变,这种无力感,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不说了,只怪我迟生了十年……”早十年,他今年三十一岁,再做一些大的政绩出来,不是首相,能做一个亚相,说起话来就有了权威,而不是象现在。 但这种情况在逐渐好转,比如灾害,别人不知道他的底细,郑朗说有大灾,连年的大灾,虽后来地震未猜准,那也是不易了。说元昊谋反,元昊果然谋反。这时候,有一些人又回想起郑朗进献的一些方略,心中颇为后悔的,包括赵祯在内。否则都不会派孙全彬前来杭州咨询。 以及他在太平州表现的神奇。 杭州还有一个大的奇迹,若要成为现实,种种的奇迹,会使他的声音终高吭起来。 不好的一面也会有,一旦他到了那种地步,各个大佬再也不会将他当成没有危害的后起之秀,而当成了平起平坐的对手,事情会很多。功劳越大,红眼的人越多,郑朗会越不利。 包括富弼,也因为郑朗的种种神奇,以及博学,不会象在蔡水河畔时看郑朗,一个很不错的少年郎,郑朗喊他为兄,他也将郑朗当成了弟,是平级的,不是前后辈的关系。 可对郑朗不恶,虽然郑朗屡次说要杀郭劝,但他听出那种心痛,那天郑朗的直言,也让富弼重对郑朗进行审视。 在他心中,隐隐看到郑朗是君的另一个方向,不是范仲淹那种的君,而是另一种君,少言,即便有言,也不会大肆宣扬,这是儒家的木、讷,当然著书立说除外。 多做事,有多勤奋,他也是看到的,这是敏于行。 脾气好,是温。 虚心请教,所到之处,多做询问,也是亲眼所见,这是谦,对百姓的爱护,那是真正的发自内心深处,这是仁,家里收入每年近万贯,还有五六千贯的年薪,生活也不是很奢侈,这是俭。 爱字爱画爱琴爱学问,是雅。孝顺母亲,爱护家人,是孝悌。对别人,无论尊卑,十分有礼貌,是恭。对皇帝对国家的忠心,是谓忠。连sī盐贩,都不愿处死,是谓恕…… 在他身上,几乎能找到夫所说的君所有美德。 难怪那两个桀骜不驯的学生,见到郑朗就象两只温顺的小猫。 或者打一个比喻,范仲淹是冬天的洁雪,郑朗却是和煦的春风…… 叹了一口气说道:“休说十年,就是十五年,也未必……” 是资历问题,再有本事,如今你这个岁数做到杭州知府,已经是重得不能再重的任命,没资历,谁将你的话当作一回事?过十年,三十一岁,资历依然不足。 看到了,智慧过人,算到了,你也没有多少影响力。 “不谈,不谈,谈好消息吧。” “什么好消息?” “回来时,我在市舶司看到一艘从倭奴国回来的船只,他们碰巧遇到王昭明他们一行人,带了一个口信回来,一切顺利,大约过几天就能回来了。” “那个找到没有?” “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打诳语。” “得,郑知府,你别将出家人弄完,就不错了,别拿出家人开玩笑。”但是富弼脸上飞起一朵朵笑容。 这是关健的一步。 宋朝航海技术的飞跃,使郑朗所的这件大事成为了可能。 无他,金,银,铜钱! 想要铜,还要到吕宋群岛,地形复杂,宋人对哪里地形又不大熟悉,包括航道在内,要慢慢找,时间漫长,出事率也高。因此郑朗先搁了下来。想到了金与银。 这两样东西在倭国。 首先是银。 倭国因为火山多的原因,金银很多,但因为面积小,总储藏量不是世界第一,按储藏量排名是秘鲁、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bō兰和美国,八大产银国在后来产银量占世界百分之八十。 其中中国占在第三位,远远超过倭国。开采的时间还很早,自春秋时就陆续的开采,但银矿分散,加上技术因素,在古代产银量一直不高。包括宋代,金矿在内也是如此。如今全国共有银矿八十四处,真宗时采银达到八十八万两,现在因为枯竭,只有二十几万两。金矿十几处,采金只有一万几百两。 还有两百多万斤铜的补充,当作货币足够。 可是北宋一朝,货币是外流的,不但铜钱,这是流失多的货币,准货币金银同样在外流。因此铜钱一直不足,金银也越来越贵。 相比而言,倭国的金银储藏量不及中国,可有几大优势,一是集中,二是矿藏浅,利于现在的原始技术开发。于是成了古代传说中的黄金国度,不是中国,是倭国,它是真正的黄金国度。 金银倭国已经在开采,它的冶炼技术先进,可开采技术很落后,又没有人给他们金手指。因此,有两个超级大矿一直没有动。 第一是银矿,石见银矿。 正式开采此矿要过一百七十年,如今这里是原始地区。究竟多少含量,郑朗也不知道,只知道它真正大规模开采是从1562年开始,到了1600年渐渐枯竭。 就是这四十年时间,却成就一个传奇。倭国在明朝时,贡献世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