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御用闲人_第十桶 第两百九十五碗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忠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桶 第两百九十五碗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忠臣 (第1/3页)

    年过后回京述职领赏的大将们准备回到各自的防区前王钰告诫他们不要松懈不要以为天下太平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让他们回到防区之后立即着手准备再次出征趁着这个机会把蒙古人彻底打垮。

    这次对蒙作战虽然消灭了蒙古王汗的主力部队其王子也该也伏法被诛可蒙古匪忽图刺仍然在逃他不死蒙古的精神就还在对于这个人王钰的想法很明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决不给敌人以东山再起的机会。在几位大将辞别皇帝的时候王钰送给他们四个字“除恶务尽”。

    大燕兴武三年国家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经济腾飞财政收入突破一万万贯。军事强大四海臣服天下间敢与中原抗衡者死的死逃的逃。大燕帝国周边国家不是藩属就是友邦真可谓“汉旗指处望风逃遁明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如果光是经济军事的强大那么大燕还称不上是一个强国。在王钰掌权开始一直到兴武三年这段时期得益于前朝赵宋以及王钰本人所推行的开明文化政策允许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声音存在大燕的文化也是空前展。

    不论诗歌辞赋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较之前代均有长足展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这里还有一个趣闻在书法界有一派人学的是前朝皇帝宋徵宗的瘦金体当时就有地方官员向朝廷禀报说这件事情很不妥当。应该禁止这难道是在怀念前朝吗?

    北京的大臣们也同意这种意见最后报到皇帝那里王钰却笑说。如果写瘦金体就是怀念前朝。那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我们现在用地都是这种文字是不是在怀念秦朝的暴政?遂不予追究。

    正是因为他这种开明的态度。客观上鼓励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们敢于抒不同地见解不同的学说。不仅仅在俗世。就是宗教界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道教都有不同派系出现宗教界领袖各抒己见各领风sao。甚至连极个别朝中大臣也是其信徒。

    但王钰本人不崇信任何宗教。也不鼓励大臣们信仰宗教因为他担心重蹈宋徵宗不管朝政成日在后宫炼丹地老路。

    不过这个时候有一种学说开始兴起这种学说由前宋大臣周敦颐提出。他的两个学生程颢程颐继承并扬光大。这种学说。把“理”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理”这个东西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地最高准则所以世人称之为“理学”。

    理学的主张简单的概括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说人应该以“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欲望都禁锢起来不要乱想不要乱说更不要乱做。理学由周夫子提出又程家兄弟扬光大到了王钰的大燕朝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读书人里面很多都在研究信奉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眼下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读书人上奏朝廷要求在科举考试中加入理学地试题全国推广。这个年轻人叫朱熹在刚刚过去科兴殿试中被王钰御笔点中进士科二甲第三名。

    坦白的说王钰根本不知道这个“理学”是个什么东西他读过一些理学的学术著作对他们的学说抱着部分赞同大部分不敢芶同的态度。但为什么反对为什么赞同他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毕竟他是皇帝不是学者。

    但要加入科举考试之中这就值得商榷了。大燕地科举考试沿袭宋制只有两科。进士科和诸科。考试内容进士科考“经义”“论”“策”。经义就是历代儒家经典只要你会读得多背得多基本上可以通过。

    但“论”就没有这么容易了就是要你写论文这些儒家经典你学了你“知其然”但你“知其所以然”么?这一项内容要求考生针对典籍写出自己的见解。死记硬背地人到了这一项往往被刷下来。

    至于“策”那更是难上加难了。简单的说就是政策对策。你参加科举是为作官那你得有施政纲领啊你打算怎么作官呢?你对治理这个国家有什么独到的办法呢?死读书地人是绝对通不过这一顶考试的。

    这种以“经义”“论”“策”取士的办法其实是王安石最先提出王钰自己当宋朝宰相变法时又借用过来加以完善。为的就是要录取真正有才能又有学识的人作为官员最高宗旨就是讲究“学以致用”。正是因为进士科的难度经过王钰这么一搞录取人数逐年下降由宋朝巅峰时期的五六百人降到现在的两百人左右。最少的就是兴武三年的这一科只录取了一百三十多人。

    如果只这样推行那就太完美了虽然在封建时代但绝对可以挑选大批优秀人才。可问题是读书人那么多你只录取一百多人其他没考中的人就有怨言就要乱说话。王钰有鉴于此借用了前宋一个非常臭名昭著的办法就是“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办法就是说那些屡试不中的人考到头胡子都白了还中不了进士可以借由在职大臣举荐皇帝恩准赐给你相当于进士这样的出身和地位也就是“相当于进士”也可以授官。这样一来王钰自己推行的英明科举考试制度效果就不得不打一些折扣了。

    现在朱熹提出要加入理学的题目。虽然皇帝对理学大部分不敢芶同但他却看出来了这种学说就是要求人民都当“顺民”不要当“刁民”。对维护他的统治大有好处。坏处就是把人的思想都禁锢了要是等到几百年以后。中国会不会是一个到处充塞着表情麻木思想呆板人民的国家?

    “朱熹说科举考试要加入理学地题目。朕思之再三。没有定论今日朝议诸位爱卿各抒己见吧。”这日早朝。王钰把这个议题抛了出来。

    或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他正在进行着一个影响中国上千年的行动。往后的中国是继续学术科技先进傲立于世界东方还是日渐沉沦最终成为一个东方病夫就看他今天如何决定了。因为他正在决定“程朱理学”的命运。

    大臣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理学。很多也是理学地支持者皇帝话音一落朝廷相尚同良马上站了出来。他说话可是极有分量的基本上可以代表绝大部分朝臣的意见。

    “启奏圣上臣……”看来尚相要大议论了。

    反对!”一个高亢地声音陡然响起。不止吓坏了满朝钰也抖了一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