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一片石,多睿衮:拉个垫背没问题 (第3/4页)
次大战,受伤最重的那次,是为了护卫东王和雪琴公主,那次大玉儿是亲眼见到他受伤,每次受伤,他都能大难不死,坚强挺过来,难道这次在劫难逃了 创庆2年6月24日。 女真族第一勇士多睿衮,东北八大旗主之一,正白旗旗主,桃园八义第七位、5级巅峰战力强者多睿衮,阵亡在了赤城以东20里,年仅39岁。 他也是继阵亡在曲径关大战的梁山索超、瓦岗金甲、金城、阵亡在瓦岗寨的金大坚之后,东北女真部落阵亡的第五位优秀子弟。 女真部落为了护卫清,也是倾尽所能了 那地方,后来知道,叫做一片石 多睿衮没有常羽春那般叱咤风云,但却默默无闻护卫了东王、雪琴公主、清、玉梅、炳峄三代人,可以说功勋卓著 数次生死血战,都有多睿衮刚毅的身影、雪亮的龙尾战刀和双箭连珠的天狼弓,如果没有多睿衮,清也不知死几回了,就是炳峄在瓦岗寨,恐怕也会夭折: 还有东王和雪琴公主在皇姑屯遭刺杀的那次,如果没有多睿衮,东北就完了 还有洛阳马球赛之后,秦淮河上若没有他护卫玉梅,也没有玉梅的今天,更别说炳峄了 从创华49年起,多睿衮开始护卫雪琴公主安全。 创元3年起,护卫清安全。 创元10年,随清在阿尔滨小山村跟逍遥子练武,那时的他,还有些青涩。 创元15年,为清牵来赤兔马,为清展示双箭连珠,那时的他,辈分还小了清一辈。 创元18年,和清在黑龙潭斩黑蛇,陪清走出阿尔滨小山村,从此踏上属于他们的历史舞台,那时的他,开始成熟。 同年秋天,和清训练女真八旗,结识东王大女儿金玉公主,那时的他,还有些腼腆。 同年冬天,陪清到大清关、青云关等东北军历练,那时的他,开始崭露头角。 创元19年5月,与大玉儿定情大清关,那时的他,刚刚知道情为何物。 创元19年6月,和清山寨射戟,平定瓦岗,临城用双箭连珠点杀白莲教高手,那时的他,技惊四座。 同月,和清进入帝都洛阳,历经长街血战,力保清周全,秦淮河刺杀,挡在玉梅身前,黑血之战死战不退,护卫先帝和清周全,随后出任禁军铁一团二营营长,那时的他,伟岸的如流砥柱一般。 创元20年1月,负责押送八王宝藏返回东北,历经长叶林血战,那时的他,沉稳大气。 同年2月,清被司马貂蝉陷害,护清杀出司马府,那时的他,沉着冷静。 3月,陪清移防曲径关,结识梁山108条好汉,那时的他,豪气满怀。 7月,得女多多,跟清与契丹1万铁骑血战曲径关两昼夜,出任铁二团团长,那时的他,也曾为兄弟落泪。 11月,接清筷子令,营救孔莺莺,驰援清,那时的他,纵马驰骋。 创正元年1月,护送清家眷返回东北,血战瓦岗寨,那时的他,指挥若定。 3月,出任东北八旗正白旗旗主,将正白旗打造成东北军王牌主力,那时的他,踌躇满志。 8月,护卫清,兵进北朝鲜鸿门,那时的他,藐视群雄。 创正2年1月,护送东王、雪琴公主回奉天,血战皇姑屯,力阻秦舞阳,那时的他,坚不可摧。 创正3年4月,护卫清参加青草节,顺利偷得哲别丝解药,那时的他,义无反顾。 10月,率正白旗部分诸葛弩兵,随清在十字坡设伏,大败黑龙卫、白莲教、契丹等高手,那时的他,镇定从容。 创庆元年8月,随清登陆台湾岛,收复台湾,正白旗诸葛弩兵、陌刀兵大发神威,那时的他,意气风发。 创庆2年,率正白旗4000将士随清西征契丹,血战赤诚,壮烈阵亡,虽死犹生 加上随多睿衮阵亡的镶黑旗这2000将士,东北军在赤城,一共阵亡了3万3千将士,其包括徐天德、常羽春、多睿衮等14名桃园85杰的兄弟。
桃园85杰,现在只剩下58人了 东北八旗,八大旗主,阵亡了3个,16位师长,阵亡了4个,分别是: 正白旗第一师铁二师师长薛永。 镶蓝旗第二师铁六师师长杨雄。 镶黄旗第二师瓦岗师师长侯君集。 镶黑旗第二师师长徐宁。 东北八旗军的团长,则足足阵亡了27位,其桃园85杰有7位:乐和、樊瑞、蒋敬、朱贵、朱富、杜兴、段景住,另外20位,是原来老东北军的团长,他们在本书,甚至没有留下名字 4国胡人铁骑,则阵亡了8万8千人。 这一战,前后不过1昼夜,双方阵亡总数,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2万人,史称赤城血战。 6月24日夜。 清、张飞、刘志哙、秦叔宝、关胜、荆轲等人,带着1万1千东北军铁骑,一路向东疾走,但后面负责断后的秦叔宝,派戴宗告诉清,他们身后,始终有一个8000人左右的西夏铁骑坠在后面,目前保持了50里的距离。 九州大陆,若论骑术,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算是头三位,西夏人的骑术,比之契丹和蒙古人,要相对弱一些,而东北军经过8年的战马改良,先不说骑术的突飞猛进,至少在战马上,已然是数一数二的水平了。所以,西夏铁骑跟东北军的行军度比起来,算是旗鼓相当,甚至稍稍偏弱。 后面的西夏王李元吉也不算傻,他一开始就发现,前面这支突出重围的东北军,是一人双马,所以他率领的8000西夏铁骑,也是一人双马跟来的,而且是紧紧咬住不放 他相信,以耶律德方的精明,不会不安排其他胡人三国的铁骑,随后增援上来,所以,只要他们咬住这支东北军就好办了 虽说自己这1万1千东北军,人数占优,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