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五五章 半年(上) (第2/3页)
民基本都已经回归,剩下的就是那些土著和有土著及华夏血脉混杂的部族了,土著当然是不肯轻易认输的。只是打又打不过,所以只好忍气吞声。那些混杂血统的呢,有的继续观望,有得则在摇摆不定,总之,整个吕宋岛上因为发现金矿而引起的冲突,几个月之内就差不多烟消云散。 等到吕宋岛上基本安定下来的时候,李大胆就带了人往南前行。去寻找小东家所说的矮人一族了,武元庆虽然说被王况将建西改为建南。另外又起了个建西的名头很是不爽,但他也不是笨蛋。知道目前建南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还是有建州人的很大功劳在里面,而且,如果他想坐稳了建南军,最后将军改州的话,无论如何也绕开不了王况的帮助,只要王况稍微露出一点对他的不满来,武元庆相信,将王况奉若神灵的建州人马上会撤得一干二净,福州原本是和建州是一家,福州人也会跟着建州人的做法。 如此一来,他建南想要发展的困难就要高上几倍,现在整个大唐的东南沿海,只有建州人和福州人有那么强大的实力可以到海外做大宗买卖,岭南还是人烟稀少,产出甚少,一个州都比不上福州的一个县,更别说和建州比了,再往北去,不管是睦州也好,婺州也罢,基本都是在和建州的往来中捞到足够的好处的,建州人往哪走,他们大多也都跟在后面往哪走。可以说,别看建州人只占据了目前建南一半的产业营生,但只要建州人一撤,保证至少有九成九的人都要跟着撤,到那个时候,只剩了那些个农户,又何谈想要有建州那些周围的州县发展速度? 因此,当李大胆一动身要往南的时候,武元庆就主动的派了两百精兵,带足了干粮,说是也要往南去探寻,但这两百精兵,无一不是都得到了密令,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哪怕只剩了最后一个人,也要保证李掌柜的安全。这也算是一种变通法子了,李大胆不是官身,没有皇帝的命令,他是没有资格享受兵士的护卫的,短期的雇佣是可以,但要交钱,可这一去,搞个不好就是一年半载,这就超出了武元庆的权限范围内了,而由他自己派兵往南探寻,正好可以“顺便保护”大唐子民的安危,这也是大唐军的职责么。 这就和那些往来于西域的行商寻求巡逻兵的沿途护送是差不多的道理,顺路的,就护送你一程,行商支付点辛苦费,而且巡逻兵还能根据行商开具的凭条积累军功。这个凭条有讲究,一队巡逻兵,巡逻最远不过百里,也就两个烽火台或者堡之间的一半距,行商出发时,在出发地跟巡逻兵一起出发,到了巡逻兵的折返点这段距离算军功,超出太多的,则不算,同样的,从碰到下一队巡逻兵开始到下一个堡关,也算是一份军功。 当然这个办法没法子完全杜绝了行商和驻扎兵士的勾结,可有一句话说得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做做小动作可以,但动作要大了,必然会随着换防的兵士流转到其他地方而流传开来,那样被上官,被朝廷知道了,惩罚可是不轻,因此,做小动作的不是没有,但也是小打小闹。不敢真个乱来。 就比如说武元庆如此做,明面上是无懈可击,但真要追究起来,他也要落个处分,可也要想想。李大胆是什么人?那是建安侯的心腹之人,而且也是寻得辣椒的首功之人。其名就连皇帝都听过,而且赞扬过一句:不愧是姓李的,有种! 有皇帝的这一句话垫了底,谁敢乱嚼舌头?谁敢肯定李掌柜的往南走是不是还是要去寻新奇之物呢?若是真个寻到了,那就是大唐之福。所以,建南军用了这个变通的法子护得李大胆的安全,朝廷听了顶多就会训斥一两句,一个处罚也不会落下,怎么说呢,就是板子高高扬起。然后轻轻落下,不痛不痒的。但要是换了别人,不是李大胆或者说不是王况的人的话,恐怕后果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建南的消息也就只局限于此。再没什么其他的新消息,李大胆的南行,并没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当然了,没多少人关注不等于没人关注,至少李世民是听说了,听了后也是眼睛一亮,就不许宫里的人再议论一句。而相对来说。发现大金矿的消息却是轰动一时,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两座大金矿,这是多大的财富啊?于是就有那些大胆的又在家没什么营生的民众坐不住了。都想往建南和伏罗唐林及建东迁,希望自己也能碰到好运气,从此一夜暴富。 财富的诱*惑力是惊人的,整个下半年,大陆就有许多的家庭全家迁移,更多的是那些在本地混不下去的穷困人家,全家迁移做不到,就由家中的一两个有把子力气,人又机灵的先去打先锋,如果真的在那新开发的地方混得会比家里好,再来接全家过去不迟。 得亏建州水军早有防备,往来于建东的楼船每半月一个对开,登船的人数都是限定了的,因此才没一时间大量的人外流,不然的话,以建东和建西那刚开发的地方,如何可以短时间内养活这么多人口?粮食都是个大问题。 当然相比之下,建州的农户是无动于衷,他们会去建南做生意,会去建东做生意,但就是不会举家迁移出去,建州多好啊,小东家有什么好东西,往往都是建州人先受益,所以,建州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轻易放弃在建州的机会的,别人想定居建州都想破头了呢,自家难道还犯了傻的往外跑? 建州以前是不大接受外人户,后来王况的到来,才改为欢迎外来户,但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经济日趋发达起来,人口如今已经超过了四十万,成为除了京畿及几个上朝古都之外的人口第一大州,所以就开始有意识的挑选落户人口,已经不是谁来都要了。 相对于建南的轰轰烈烈,林明的伏罗唐林两州并不怎么吸引朝中大佬及那些豪门大阀的注意,林明还是秉承了他的一惯做法,采用稳扎稳打的策略,创新上他是没有,但依着建安成功的商业经验,又有自己的林家和富来客栈及慎家的大力支持,想要把伏罗唐林州的经济搞起来并不是很难,也正是因为他的稳重,所以王况才会想着在伏罗唐林州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的收效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的,比如说卡法,从种下去到有收成,就得三年,香蕉好一些,当年种当年有收获,可只靠慎家一家的种,推广速度快不起来,而且也没有其他的办法让推广速度快起来,只能靠引导,这样的话,林明的性格就是最适合的了。 慎家人已经在伏罗和唐林两州买下了大片的田地,这两州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