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九十三章朝议 (第2/2页)
,而这份折子的内容,让朝野上下一片震惊。 去年鞑靼冬末受雪灾影响严重,多亏了大胤朝打开边关易市,鞑靼才得以靠胤朝的粮草棉衣‘挺’过严冬,也避免了‘阴’山边关百姓受鞑靼铁骑掠夺剥削之苦。 鞑靼与胤朝本是敌人,但自停战之后,两国便是兄弟之邦,鞑靼可汗耶律感念英宗友邻相助,将于六月底命使者来朝,并与英宗皇帝商讨迎接宪宗上皇归朝之事。 随同边关加急奏折送来的,还有一封鞑靼可汗亲笔写的书信,证实了这份奏折所奏句句属实,并非捏造。 朝臣们登时就懵了,朝堂上鸦雀无声,众人面面相觑。犹不敢信。 耶律这是打的什么主意? 宪宗自从被俘虏后,已经囚困于鞑靼一十九载,怎么以前不送回来。等到现在胤朝天下大定了,才要送回来? 他是觉得宪宗已经没有要挟利用的价值。又杀之不得,留着只能白瞎粮食,所以终于无法承受这个烫手山芋要将之丢回胤朝么?还是说他与宪宗达成了什么协议,要趁机回来夺权? 高坐在御座上的英宗,脸‘色’顿时变得‘阴’沉起来。 在他看来,耶律此举不是为了感念他,而是为了给他添堵,给他制造麻烦的。 兄长宪宗在十九年前的那一场战役上。造成了‘阴’山边关失陷,差点将大胤朝的万里江山葬送,是他临危受命,被萧太后和众臣推上了这个位置,领导着大胤朝打了一场艰难却恢弘的保卫战。 从那时候起,他便是众望所归的帝王,大臣们对他顶礼膜拜,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而他也第一次品尝到了那种号令天下的快感,也终于明白皇权至高无上的魔力。他倚在龙椅上。看着跪拜在脚下的臣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舒适感。 他已经喜欢上了这个位置,他曾说过。不会再将宝座之位拱手相让。 而宪宗的成就如何能与他相较?他仅仅只是大胤朝的罪人和耻辱。 英宗这些年为何要渐渐在暗中处理掉宪宗在朝时的心腹臣子?就是担心他有朝一日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英宗希望,这位兄长可以......永远的,不要回来! 看着鞑靼的国书,英宗冷冷地扫了御座下的朝臣一眼,哑声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底下的朝臣个个都是人‘精’,这是个敏感‘性’问题,谁也不敢率先出列说话。 英宗便冷笑,正待压下鞑靼可汗的国书不发时,思绪转了千回的御史台的曹清出列了。执笏上前道:“陛下,上皇北狩已有十九年。关外苦寒,而今四海升平。天下大定,臣以为是该迎接上皇回京,安享晚年了!” 宪宗被囚困在鞑靼乃是胤朝的耻辱,因而对外一致宣称,宪宗乃是在外北狩。 曹清这句话的本意不是让宪宗回来复辟,他只是觉得宪宗被俘在外,是件很丢人的事情,现在如果能让宪宗回来,也算是为国争光。 有曹清带头,礼部尚书张志也上前附议,而后吏部尚书刘景文也上前附议,他们都认为是年末‘阴’山边关易市给鞑靼解了燃眉之急,这才使得耶律起了感念之心,让上皇回归! 可惜他们的这番意见并不对英宗的胃口,他们都不懂得一个帝王的心,若是他们懂,不会这么没有眼‘色’。 英宗很生气,将折子从御座上扔下来,厉声喝道:“鞑靼人生‘性’狡猾狼子野心,殊不知这是耶律的‘阴’谋诡计?若他假意派人送上皇入京,却借机进攻,那时我天朝毫无戒备,岂不任他鱼‘rou’?” 曹清和张志对视了一眼,闭上了嘴巴。 他们觉得耶律可汗这样做的可能‘性’不大,‘蒙’古草原近些年的内政不稳,回鹘和突厥势力隐隐有复发的趋势,鞑靼尚且顾之不及,又怎么会有心思舍近求远,跑来进攻上京城? 不过英宗这样说了,他们便不好再辩驳。 英宗从御座上起身,脸‘色’依然非常‘阴’沉,看着底下的朝臣,只冷冷吩咐他们遇事要多考虑,这件事容后再议。 朝会上的事情,很快便传到了后.宫。 萧太后正在用早膳,听陈公公说起前朝在议是否迎回宪宗一事,登时就怔住了。 然只有一瞬,萧太后便恢复正常形态。 几十年的宫廷生活,早就让她练就了喜怒不言于‘色’。她放下了筷子,起身入了内殿。 陈公公忙跟着进去伺候。 ps:感谢地狱先生、hel两位亲宝贵的粉红票! 感谢隽眷叶子、雪‘花’い葬打赏平安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