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2章:得不偿失?意义何在? (第1/1页)
“韩非,你越狱了?” 说话的是张仪:“突然从牢房中消失,肯定会把李斯吓得半死。第一次使用传送符是不是很震惊?” 李斯才没吓得半死,不过吓倒是吓到了。 因为韩非触发特殊任务,而有了历史聊天群的公告提示声音,陆陆续续有二十多人上线。 但有些人发现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又下线去。 现在,还在线的只有十二人。十二人,有人说话,有人看热闹。 “韩非啊,千万别去嬴政那里。到大汉来,朕求贤若渴,定会重用你,朕与你共治天下!” 汉高祖刘邦对韩非说道。韩非距离他的时间也只有几十年,韩非的才能到了大汉,也能得到施展。 张良隐居了,只有一个萧何,刘邦觉得不够。而且萧何年纪不小了,以后用韩非来接班正合适。 更何况,韩非也在历史聊天群中,能获得万寿果,活得更长。要是能来大汉,以后顶替萧何,与刘邦会更加配合密切。 隋文帝杨坚邀请道:“大隋,随时欢迎韩非到来。” 杨坚没刘邦和嬴政热情,毕竟韩非的才华更适合他们,若是来到大隋,那就不一定了。 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等帝王也明白。韩非在历史上很有才能,不过那是在那个时代,并不一定使用与数百年,上千年后的朝代。 即使要运用,也必须变通,与各个朝代的需求相结合。 死搬硬套,肯定不行。 “多谢诸位好意。” 被众人看重,邀请,韩非心里感动,但他有自己的考虑:“韩非想先看看,以后再做打算。刚刚来到大秦,想走走看看。” 来到大秦的事情,韩非没有隐瞒。 “你来了大秦?” 秦始皇嬴政本来想说邀请韩非到咸阳宫,但觉得还是算了,韩非都说明白,不能勉强:“大秦,已不再是历史上的大秦。朕已经改变历史命运,大秦也一样,日新月异,万象更新,朝气蓬勃。你四处看看,定不会令你失望,相信会理解朕大一统的意义所在。” 虽然秦始皇嬴政如此说,但韩非没亲眼见过,他现在不会相信。 不过,看过华夏历史书后,韩非知道,秦始皇嬴政的大一统思想是有很远大的历史影响力的。 特别是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韩非十分赞同。 “韩非会认真去感受。” 韩非回道,然后准备下线:“正好遇见一个村落,准备去看看。诸位,韩非告辞。” 临了,汉高祖刘邦说道:“大汉比大秦强多了,韩非,可要多来大汉看看。” “会的。” 韩非应了一句,然后就下线去。 嬴政和刘邦心里都叹气,他们有预感,要想留住韩非恐怕不容易。 “韩非,不是一般人,有自己的思量,不可勉强。” 隋文帝杨坚说着宽慰的话。 然后换个话题,说道:“大隋第一批耕种的玉米已经收获,只是玉米的产量似乎与粟谷差不多。不知,你们那里如何,还是说朕这里除了差错,不是说玉米产量比较高吗? 上次,在燧皇世界,朕了解过,燧皇种植的玉米产量可是粟谷的好几倍。为何到了朕这里,就如此差?” 本来满怀期待的,结果种出来的玉米产量却和粟谷差不多,亩产两百斤左右,令杨坚大失所望。 玉米产量和粟谷差不多? 张仪微微诧异,他从朱元璋那里换来的玉米已经种下,心里可是很期待玉米高产的……现在心里拔凉拔凉的。 玉米,粟谷,水稻等的耕种时间都在一起,扩大玉米的种植,就会减少其他的耕种面积。 玉米产量与粟谷一样,玉米是粗粮……怎么感觉都得不偿失啊!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女皇武则天,明太祖朱元璋都是种植过玉米的,应该很清楚。 “真的如此?……那还有必要种植玉米吗?” 宋太祖赵匡胤有些庆幸,好在大宋还没有开始种玉米。将来是否种植,都是个大问号。 燧皇开口说道:“我种植的玉米种子,来自于群主,玉米产量是粟谷的数倍之多。至于你们为何产量低,我不知道。” 燧皇的玉米,水稻,粟谷等种子都是群主王宇提供的,条件是燧皇需要把富余的粮食便宜交换给群主王宇。 在原界,农作物的种子也是由群主王宇提供的,而且还提供了一些有机肥料。 原界的粮食产量,那是最高的。 “难道是种子的问题?” 隋文帝杨坚疑惑,已经在怀疑是不是朱元璋在玉米种子上动了手脚。 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站出来解释:“杨坚,玉米产量和粟谷差不多,实属正常,嬴政,刘邦,李渊,武则天他们都一样。而且,朕已经向他们解释过。只是,忘了提醒你。” 他哪是忘了啊! 卖种子的时候,朱元璋可是故意不提的,不然恐怕会卖不出去。 其实朱元璋也很无奈,当初第一批玉米种子是群主王宇提供的,数量有限,后来的种子就是从第一批种出来的玉米种选出来的。 加上古代肥料有限,品质低,导致玉米产量越来越低,最后稳定下来产量就和粟谷差不多。 朱元璋也想找群主王宇继续换玉米种子,可是需求量太大,群主王宇拒绝了。 无奈之下,只好用种植出来的玉米作为下一次的种子,种子品质也就越来越差。 “朕这里一样,玉米产量与粟谷相差不大。” 秦始皇嬴政说道:“不过,这不能否定玉米的巨大运用。玉米耐旱耐涝,许多不适合耕种粟谷的田地,便可种玉米。 如此,便能大量增加耕地。适合种粟谷的田地就种粟谷,毕竟是主粮。其他旱涝多的地方,就多种玉米。 而且,适合玉米耕种的土地远远多于粟谷。大量种植玉米,耕地便能大量增加,自然就会是粮食大量增加。” 玉米种子品质低,产量与粟谷差不多,还是粗粮。但是,玉米耐旱耐涝,了耕种的土地有许多,不必取代粟谷的耕种面积,就能增加许多耕种玉米的土地,从而使耕地面积总体大幅度上升,也就使得粮食总量大幅度增加。 所以,在温饱都满足不了的时代,即使玉米产量与粟谷一般,但推广玉米耕种是很有必要的。 “正是此理!” 唐高祖李渊说道:“种玉米,在于可以扩大耕地。除了玉米,红薯和土豆的产量是很高的,尤其是红薯产量是粟谷的五六倍之多。” 红薯产量如此之高? 隋文帝杨坚,张仪,宋太祖赵匡胤等人惊讶。 群主王宇也在线,这时解释道:“燧皇那里因为玉米种子需求不大,我能提供。但是,量太大就没办法。在华夏帝国,玉米产量也和粟谷一般。 粮食种子都可以改良的,诸位可以试试。” 想想,大秦,大唐,大宋,大明……都是一个庞大的王朝,每一个需求的玉米种子那是巨大的。 王宇可没办法从现代世界弄这么多种子给他们。 …… :。: 手机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