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九章 道别 (第1/3页)
锣鼓之声喧天。 天穹晚霞之色交辉而映,河边已然是一片熙攘。 继而,鼓声锣声停息,烟火升入空中。绽开、奔放,在尚未覆盖上夜色的空中,色彩被稀释,炸开的亮光好似也只留下了白色。 地上随后又铺展开了红色的百子炮。噼里啪啦,弹裂一地的红色碎纸片有着节庆的喜庆,也有着红色的庄重。 人群早已在两侧守候着、围观着。有大人,抱着或牵着小孩的、评头论足的、也有只是驻足静观的;有小孩,吮吸着手指的、掩着双耳的…… 这种热闹时刻,倾向于一同凑上这热闹的人总是在大多数。妖亦如是,哪怕这是由人类先行发起的热闹,也是不容错过的。 正是因此,今日的夜幕尚未开始正式掀起,西桥头处的指示牌却较平日里不同,早早地便显出了其人类所视不到的真态。 “哐当……”桥上突然传来一声拉长的声响,听起来有些近似车辆驶过铁轨的声音。 随后又是一声沉闷、极富厚重感的“砰~”,也从桥上传来。在这一瞬,妖气爆炸般地四溢而出;以桥为中心,空气开始了颤动,一浪一浪,rou眼不见的气波漾开了三层后,才如平复下的涟漪般消散了。 河边的人群中,个别尚幼、灵心未泯的小孩子疑惑地往桥的方向望了几眼,虽然想看之物早已被人墙挡住了视线;还有几个随同大人一起来凑热闹的襁褓中的婴儿,把捏着的小拳头凑到嘴边,眉头皱起,已是将哭之态。 除此之外,人群并无其他任何异样。倒是混杂着的犬类敏感地,都不约而同地朝着桥处露着犬牙、发出了低沉的“呜呜”声。 不过这来自孩童或狗类稍许的反应,也是稍纵即逝。不是因为桥上涌出的妖气散了,也不是因为敏锐者后续便没有再察觉出了异样,只是很快便习惯了而已。 正如同身处在沉沉夜色中,四下密布的妖气,八方可见的妖异。既在夜中行走,那就必然得去习惯、适应黑夜的深沉、与另一方隐世张扬舞爪开的肆意。只是今天的“夜”来得过早了些而已。在未真正入夜的傍晚,“夜”中才会如此诸多的妖气、妖异也开始庆典式的活动。 “哎呦呦……刚巧能赶上开头!” “肯定能赶上了。可都是安排好的。不知道今年人类邀请的戏班子,唱功如何?” “人类还真是每次挺周到的,都帮我们排好了椅子。哈哈哈……” …… “这人类摆放的椅子,虽说为了他们自己,不过也一并为吾等准备了。也煞是不错啊!” …… 人声鼎沸着,百子炮后没多久便开始了散开、分离,不再是密密麻麻紧贴着聚集。前一日刚搭建落成的戏台前,很快就被坐得满满当当。 而妖声也是不亚于人声的沸腾。 本就同人类可以同一地方、不相干预地共在一处;戏台前的景致也是因此,同一方地却有着两番的情景。一个视角看去是坐满了期待地静待戏曲开唱的人类;另一个视角则是座椅上满是各色的魑魅魍魉。 开唱的时间终于到了。戏台之上,帷幕缓开,裙袂翩跹而出。 只水袖一甩,娇羞之态尽展其华;长枪一刺,英武之姿自不必言说。 男腔醇厚阳刚,女腔则缠绵婉转。 唢呐锣钹,拍板堂鼓,乐师有着老茧的手灵巧地拨打着乐器。乐师都是中年样貌,看似粗糙,但那奏出的管弦击打之乐,却丝毫没有糙感。随着戏子的一唱一动,熟练地切换着节奏:或如万马奔腾而过,或有四面楚歌之意,或如闺阁小叙,或又大义慷慨。 不知不觉,天色已暗沉了许多,橘黄的灯光纷纷随之亮起。台下的观众,紧随着台上的节奏也已起劲了有一会了。 这头是侬音软语、高昂又起的越剧戏腔;另一头则是沿路分设两旁的小摊铺,其间远传而至、未曾间断过的买卖吆喝之声。不似台上有着扬声器加成的戏曲般,响亮到足以盖过其他任何声响,这从临时组成的集市间传来的声响,却是甘愿做着默默无闻的配乐。 “钱老婆子,这呢,这呢!”观众中,一个压低的声音响起。本就嘈杂一片,戏声、吆喝声、行人路过的讲话声,她这刻意压低了、以免打扰附近其他观众的招呼声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本在张望、寻找着什么的钱婆婆,急忙匆匆赶到呼喊她的这人处。倒不是听到了招呼声,是看到了她挥舞着手打出的招呼手势。 “你怎么来那么晚呢?快坐吧,我可是特意帮你留了。要不然保准你也没位置,跟其他那些得站着听戏的人一样。” 说话的人也是一老妇人,脸上沧桑之意尽显,但风霜间也透着些红润之色。头上一独髻挽起,一根朴素到极致的黑木发簪叉在其间。发丝早已花白,一对比,这发簪反倒显得极为显眼。 她招呼钱婆婆落座的话语语气间还别有一份自豪。都说老来行为若返童,那份自豪便有些许孩童渴望得到大人的认可、承认、表扬之感。 “谢谢了啊。”钱婆婆在紧邻那位老太太右手侧的空位上坐了下来,笑着去手中拎着的布袋子里拿找什么,“来。知道你喜欢吃糖果。刚才我过来时,看到有家小摊铺上手工做的龙须糖不错,就给你捎了点。” “哎呀……你真是太客气了!那我就不客气了,钱老婆子。”老太太欣喜地赶忙接过牛皮纸袋子装盛着的龙须糖。脸上早已是笑逐颜开,仿若婴儿突然开怀而笑的敞亮。 老太太立马拿出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头。甜味一下便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