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50章 第廿一个极品(二十七) (第1/2页)
经过半个月的整理、适应,安妮和孩子们在家属院的生活步入了正轨。 张小满和张银锁两个大些的孩子,被张大海安排去了驻地附近的红旗生产大队小学上学。 张小雪则被送进了部队自己办的育红班,班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部队子弟,老师则是两三位军嫂。 红旗大队小学距离驻地略远些,孩子们中午赶不回来吃饭,便带了饭在学校吃。 育红班中午管饭,张小雪也不用回来。 所以,安妮的时间便多了起来。 她用张大海从军需部门拿的一块军用帆布做了个背带,将小儿子张宝锁背在身上,这样她的双手也被解放出来。 这天清晨,送走了三个孩子,安妮便拿了水、干粮和盐巴,背上小儿子,准备去驻地旁的深山。 “哎哟,安妹子,你这是干啥去啊?” 说话的是一连长家属崔胜男,也就是那位在老家当过妇女主任的军嫂。 她觉得跟安妮是老乡,又听她也整天cao着一口家乡话,很是亲切。 最关键的是,安妮看着非常干净、利索,却不会嫌弃有些邋遢的崔胜男。 其实,崔胜男也知道自己和孩子的形象不太好,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这年头,就是一块肥皂也要票,她家小儿子最是调皮的时候,一天给他洗八回衣服,他也能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 而且小孩子不知道好孬,刚摸了一把灰也会往母亲怀里扑。 崔胜男再注意,也时不时被儿子弄脏了。 现在国家穷,家里更穷,每个人一季也就那么一两身衣裳,脏了想换衣裳都没有。 至于洗,呵呵,天天洗衣服不光费肥皂,它也费衣服啊。 衣服要布票,而每个人一年才三尺布,就算攒一年,都未必能攒够一件衣服。 有钱的工人可以去黑市买布票,或是跟别人兑换。 可穷人家根本就没那个闲钱淘换布票,便买那种不要票的回纺布。 回纺布顾名思义,就是把旧衣服锤烂了重新纺织成布料,因为在捶打的过程中,会破坏布料的纤维,所以回纺布非常不结实,稍一用力,就会扯个大口子。 这样的衣服,洗洗就烂了。 就算不是回纺布,那种普通的棉布或是自家纺的土布,也耐不住经常洗。 掉色不说,还容易洗破。 所以,崔胜男想干净也没有那个条件。 虽然心里清楚这些,可崔胜男每每看到徐指导员、刘政委等几家的城里媳妇那嫌弃的目光,她还是会憋屈、羞愤。 还是人家小安好,看着也是个利索人,却不会瞧不起别人。 “去山里采点药,顺便看看没有什么野味儿。”安妮笑着说道。 “采药?” 崔胜男眼睛一亮,看向安妮的目光都变得不一样了,“咋?妹子,你、你还认识中草药?” 在普通百姓眼里,中医也算是文化人哩。 “是啊,跟着我爷爷学了一点儿,都是些乡下土方子。” 安妮谦虚的说道,“我采草药,主要还是想换点钱。我们家的情况,嫂子你也知道,我没工作,三个孩子要上学,一个孩子还吃奶,一家六口人全靠大海的那点津贴。可那津贴——” 安妮故意说了一半,便苦笑着摇摇头,不再说了。 安妮不说,崔胜男也知道,三连长张大海愚孝的事,整个独立营都知道。 啧啧,从解放前就当兵,一直到现在,张大海把自己的津贴全都寄给了亲娘。 结了婚,他媳妇也摸不着。 若不是这次老婆孩子随了军,处处需要花钱,估计张大海还会继续贴补老家。 饶是如此,张大海也是把一半的津贴寄了回去,自家只留下了十三块钱。 十三块钱,听着也不算太少。 可,问题是张大海不是单身汉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