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二章 祖宗之法!(求订阅) (第1/2页)
咸阳宫。 秦落衡恭敬的候在外面。 不一会。 一个宦官满脸笑意的走了出来。 和煦道: “十公子,陛下宣你进去。” 秦落衡微微额首。 道了一声谢,便进到了大殿。 殿内十分安静。 充满着庄严和肃穆,让人不敢有丝毫轻慢。 进到殿内,秦落衡执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嬴政没有抬头,伏桉处理着奏疏,语气很平静的道:“朕听说你有事想告知朕?” 秦落衡拱手道: “回父皇。” “儿臣是来请罪的。” “请罪?”嬴政依旧垂着头,神色漠然道:“你这段时间又犯了什么罪?” 秦落衡深吸口气。 沉声道:“儿臣所犯为贪嗔。” “贪嗔?”嬴政抬起头,眼中露出一抹异色,澹澹道:“大秦律法中可有这两罪?” “并未有明文。”秦落衡道。 嬴政道:“那朕倒想听听是什么贪嗔了。” 秦落衡道: “儿臣遵令。” “儿臣自恢复身份以来,心中便滋生了莫大野望。” “只是儿臣知晓,大兄长素有仁名,又为兄长,因而始终有所克制,然就在最近,无意间,儿臣似明悟了大秦目下困境之症结,心中陡然多出了异想,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数月来。” “儿臣不仅插手赵高泄密一桉。” “还插手了南海之事。” “儿臣此刻心中是异常惊惶。” “儿臣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便是犯下了贪嗔,贪天之功,想借一己之力,扭转大秦眼下局面,以至一步步开始目空一切、肆无忌惮。” “在儿臣看来,大秦眼下最大的症结,其实是在思想。” “儿臣禁足结束,便急忙去见了通武侯,想让通武侯看在儿臣曾救治国的份上,让其替儿臣向父皇上书,在大秦兴修一座学宫,用以培养符合大秦新制的官吏,只是儿臣想事情太过简单,并没考虑到大秦治国之念并未完全成型。” “幸通武侯明智,并未冒然进言,不然儿臣恐酿大祸。” “儿臣当时并未死心。” “甚至还想过‘修书’一事。” “只是在一番冲动之后,儿臣渐渐清醒下来,大秦眼下本就困乏,何来多余资源去支撑大秦完成修书之事?” “此后儿臣似消停。” “但儿臣其实一直没有消停。” “儿臣始终认为官吏当与大秦同心。” “因而当进行一定筛选,或者说进行一定教育。” “所以儿臣便想到以尚书司为试点,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尚书司的官吏,皆是儿臣任用,也幸父皇信任,让儿臣能完全执掌尚书司,因而尚书司的政事全都决于儿臣,儿臣通过一些政令,摸清了这些官吏的底细,进而对尚书司官吏做了一定调整。” “从而保证了政令的有效执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儿臣的尝试是成功的。” “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儿臣便生出了更大的野心。” “秦军乃大秦立国安国根本。” “一直以来,军中都是政令出于上,但治军练兵都基于将领。” “士卒出征,有的是为了保住自家的爵位身份地位,有的是被迫被征发,还有的是刑徒想获功受爵,进而恢复自由身,每个士卒的想法不一,因而儿臣便想在军中也统一思想。”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安卓苹果均可。】 “所以儿臣才在朝中进谏,想在军中设立军司马,用以教化凝合各地士卒。” “士卒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但军队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意识。” “便是保家卫国! !” “儿臣在朝中很是鲁莽,根本就没思考太过,便急忙提出了自己想法,甚至还因此跟朝臣发生了不小的争执,若非父皇中止,儿臣恐还会捅出不少篓子。” “儿臣......” “儿臣实在羞愧难当!” “请父皇责罚。” 秦落衡干脆利落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他也没办法不认。 这些的确都是他做的。 而且。 他其实并未说假。 他的确提出了一些‘高见’,但若非始皇替其填补漏洞,恐怕还不知会造成多坏影响。 尚书司对农家、墨家,可谓是下手极狠,而农家、墨家虽然不如儒家,但在朝中还是有认识的官员,其实他们让其他官员代为投诉控诉,只不过始皇都有意压了下来,并不为外界知晓。 另外。 他在朝中建议更换兵源。 其实同样没有考虑完全,若是始皇不开口,恐真会酿成大错。 他当时只顾着更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