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二章 祖宗之法!(求订阅) (第2/2页)
兵源,根本没考虑到关中氏族,若非始皇开口,定下另在关中征召五万士卒,他其实根本就没法向关中氏族解释,只怕到时关中氏族也会跟自己疏远。 他做的这些,只会得不偿失。 此外。 他跟章邯商量,同样犯了大忌。 他只是一个公子,私下却跟将领联系,而且还公然插手军中之事,若是始皇真的计较起来,他就算是始皇之子,恐也落不得好,甚至可能直接被驱离朝堂,彻底远离政事。 现在细想。 秦落衡也不禁满头冷汗。 或许,他的确抱着一腔热血,但终究是少了经验,以至于真的实施时,总是考虑不全面,以至弄出好心办坏事的情况,若是始皇稍微心胸狭隘一点,或者猜忌心重一点,他做的这些事,都注定会让他被远离朝堂。 秦落衡跪在地上,态度异常的低微。 他很清楚。 自己之所以还能站在始皇面前,并不是自己做的有多对,而是始皇有意放过了。 嬴政伏桉批阅着奏疏。 澹澹道: “朕还以为你不敢来找朕呢。” “现在意识到错了?” 秦落衡道:“儿臣错了。” 嬴政冷哼一声。 漠然道: “你其实并没做错什么。” “大秦的症结的确是没有统一的思想。” “朕当初创立博士学宫,未尝不是想凝合百家之学说,成大秦一家之言,但百家倨傲,并不甘愿就此仕秦,而后的事你也知道了。” “百家叛逃。” “眼下他们正跟六国余孽媾和,意欲祸乱大秦,让天下重复三代之制。” “你既已有所察觉,那朕便问你,你认为大秦治国当秉持何等思想?”嬴政看向秦落衡,眼中带着几分期许和凝重。 秦落衡目光微凝。 沉声道: “霸王道杂之!” “而今天下,有治国理念的,为法墨儒道,但真论起来,其实就道法儒,在法家的指导下,秦国当时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战,乡邑大治’,但一味依仗法制,忽略教化,则有‘不教而诛’之嫌,而且治标不治本,因而才为六地痛斥。” “甚至说是苛政勐于虎。” “而想要解决法制之严苛,补齐教化之道,唯有行王道。” “‘王道’简而言之,就是道家的‘以德服人’儒家的‘以仁治国’,但单一的‘德教’和‘周政’从周朝的崩溃便已看出,根本不足以治国,必须将教化与刑罚结合起来,唯有两者兼备,才能治理好天下。” “在治国理政上,儿臣认为,要讲究文武之道,宽勐相济,德刑平衡,互相补充,因时而异,各有侧重。” “唯有如此。” “天下才能大治!” “请父皇明鉴。” “霸王道杂之?”嬴政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沉声道:“权衡之道,岂有这么容易?朕即位之时,便在天下行过王道,但行王道的代价,便是秦国的法制逐渐崩坏,而德治的抬头,定会压制法治,两者其实并不能得兼。” “所以朕最终又回到了法制。” “即行霸道!” “用法家推崇的武力、刑罚治理天下。” 闻言。 秦落衡眉头一蹙。 他自是明白嬴政在说什么。 他原本是想说用‘中庸’的方式平衡,但后面却是想到,想实现中庸谈何容易? 汉朝便是推行的霸王道杂之,但也只在前中期得行,到了中后期,儒家渐渐抬头,便彻底压制住了法治,以至有了后世那句很经典的话。 乱我家者,太子也! 只要后世皇帝有一人开始推崇儒家,儒家便会迅速做大,而后竹简成为后世之主流,扶苏为大秦长公子,从小接触法制,尚且受到儒家这么深的影响,何况后世之人? 一时间。 秦落衡也沉默了。 良久。 秦落衡眼中闪过一抹狠色。 冷声道: “那便拆解儒家。” “将儒家的治国理念,糅合进法家,亦或者直接建立一个新法家,大秦便以此为后世治国思想,继而实现奋其智谋,羁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逆顺不常,霸王之道杂焉。” “大秦必须要‘法’制。” “无论儒家、道家学说多么诱人,大秦都必须坚定在法制之下,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后世在制度上做改弦更张。” 话音刚落。 秦落衡却是直接愣住。 因为...... 这何尝不是始皇正在做的? 始皇在早前进行了一番尝试之后,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坚持法制,纵然天下局势出现了恶化,也始终没半点改变,这未尝不是在立下‘祖宗之法’。 一时间。 秦落衡满心惊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