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高堂明镜悲白发 (第1/2页)
梁功明将林丽夫妇从火车站接了之后,因为他俩成分不好的原因,因此也没带他们进友谊饭店去吃饭,而是依着袁华的指引,找了家没挂招牌的院子,这就是这年头的饭店了。 虽然整体上全国风气开始有了改变,但做生意依旧得偷偷摸摸不能明火执仗,农村人柜子里养猪城里人家里开饭店的事即便谁都清楚但依旧得在私底下进行,三人进了大门,入眼的就是一个大饭堂,里边摆了七八张桌子,油腻腻的看着膈应,但没办法,傻瓜瓜子年老板前车之鉴不远,能选的地方不多,梁功明将林丽夫妇引到唯一的一个包间,林丽也算是终于见到了她的meimei林清霞。 两人虽是亲生姐妹,但毕竟年头久远,儿时的记忆早已经开始模糊了,预想中抱头痛哭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两人之间除了刚开始的互诉亲情之外竟还升起了一丝丝尴尬。 梁功明见状只好代林清霞招呼着她jiejie姐夫,俩人坐火车已经整整坐了一天,车上俩人除了啃了个窝头喝了点水之外算是啥也没吃,这到地方了再不给他们整点好吃的梁功明生怕他俩熬不住。 其实这倒是他多想了,林丽跟着钱永申这么些年,是过惯了苦日子的,俩人为了不让孩子遭罪就把在农场出生的俩闺女全部送到了东北那边爹妈那里,只留林丽留在许昌陪着丈夫一起吃苦,俩人单是睡牛棚的日子就有好几年,寒冬腊月的天没一件花棉袄过冬不说,就连每月必用的卫生巾,也只能用着这年头最便宜的那种卫生纸,这种纸论斤卖,但好用不好用就另说了,每天上工前,早饭也就吃个饼子,午饭也就一人一个窝头,再来一份五分钱的菜汤,晚饭则又是窝头菜汤或是红薯粥,要是想改善伙食了,就去找盐,再去菜场边捡一些人家不要的发黄菜叶子,找个没人的地方洗净,煮了当菜,毕竟干的都是下力气的活,没盐可是不行,如果想要沾点荤腥,除非夏天捉蝉,冬天逮兔子,不然这一整年就别想有rou吃,但往往即便真的捉到了兔子,俩人也舍不得吃,只会用捕捉到的猎物去供销社换取一些生活日用品,俩人忙时吃稀闲时喝稀的过了这么多年,倒也硬生生的挺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以物易物最为平常,有钱没票,你照样啥也买不到。 待酒菜上齐,梁功明便开始招呼着里林丽和钱永申喝酒吃菜,这时候过年其实还是蛮有年味的,傍晚的街头一堆小孩子哄哄闹闹,夹杂着炮仗的响声,几人听得屋外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欢声笑语,心情倒也是好了起来,几人在一挂鞭炮,一串糖葫芦,亦或是孩子们羡慕谁家孩子新衣服的欢声笑语中,开始慢慢的打破拘束。 梁功明一边给钱永申鸩了一杯酒,一边也给自己倒上了一杯,大冬天的喝点酒暖和暖和无疑是最幸福的事,梁功明接林丽夫妇的时候可是见到了这俩人出火车站时那弓腰缩背,双手紧拢打寒战的模样。 梁功明眼下倒着的酒是茅台,两块五一瓶,是他专门从友谊商店买的,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并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到的,得有票才行,好在梁功明有外汇券开路,早在进内地之前,他就已经将港币兑换了好些外汇券,应该足够他和林清霞在内地使用了,京城里有着专门对外开着的华侨商店、友谊商店,他住的友谊宾馆旁边就有一家,买外烟、名酒、巧克力啥的紧俏物资,都可以在这些商店用外汇券直接购买,不需要用粮油票、布票之类的票证,这也是袁华这两天特别乐意给梁功明跑腿的原因,这位爷出手动不动就是港币外汇券啥的,他收一份钱相当于有两份收入,毕竟这些外国的钱在黑市上能换取比官方汇率更多的大团结。 看着桌子上四五个炒菜外加一个涮羊rou锅子还有一大碗片好的羊rou,林丽夫妇俩不由得吞了吞口水,她俩这辈子还没吃过这么好的饭菜,能吃碗rou丝面已经属于不错的日子了,哪里有一大桌rou菜这样吃的,这不是犯罪么,以前谁敢这样吃啊? 其实在林丽之前的脑子里,想的是即便自己的大明星meimei比自己日子过得好,但应该也好不了太多,顶多就是文工团里那样的水平,而且说不定自己的meimei比自己日子过的更苦呢, 而这一切却都在她被梁功明开着吉普车从火车站接走他们时开始打破,林丽夫妇在吉普车里,一边偷眼观察着大气的京城,一边偷眼瞟着开车的那位自称自己meimei男朋友的男人,只见这个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年轻人一副西装革履,温文尔雅的打扮,哪里有一丁点活在水深火热里的样子,那红光满面的精气神是自己和丈夫这种面黄饥艘,脸有菜色,衣着更是清一色的灰不溜丢打补丁的土包子能比的? 更让林丽震惊的,是梁功明给她和自己丈夫买衣服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梁功明见他俩人大冬天冻得发抖的缘故,专门带着他俩去了家友谊商店,给她俩一人买了身棉衣棉裤棉鞋,俩人将新衣服换上去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到了冬天有件御寒衣物的幸福感,看着结账时梁功明从皮包里往外掏钱的场景,看着梁功明掏钱时包里边漏出来的一沓一沓厚厚的人民币,外汇券,港币,林丽整个人都吓傻了,要知道这年头的人民币最高面额就是十元,十元钱足够一个人城里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而梁功明的包里单是人民币都不止一沓,自己的这个“妹夫”该是得多有钱啊,给自己这俩穷亲戚买衣服花了上百块都不心疼,这对寻常人家而言可算得上一笔天文数字了。 他俩刚从许昌的农村出来,也许几十上百块对城里的双职工家庭不算什么,但对于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那真的就是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