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绸缪 (第1/1页)
“我想这件事是万不该瞒着你的。” 薛明郁眼眸低垂,不忍心去看周荇,将一个小不包打开,推向她。 四方的蓝布在桌上摊开,正中,防着一只木雕而成的山鸡,抓在树枝之上,昂头做啼鸣状,毛色艳丽,目中嵌一棵玄色油石,目光炯炯。 屋外细雨敲打房檐的嘀嗒声,将时间拉得格外长。 说到这个地步,屋中的人都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周荇的身上,等待着沉默中的爆发。 见到这只木雕山鸡,周荇觉得心中那块悬在空中的石头,似乎在顷刻间被凿了千万记,麻木得没了知觉。 周荇偏头,挨着坐在条凳上的宁昭,像哄做噩梦醒来的孩子那样,轻轻拍着她的后背。 千头万绪杂糅成一团,眼泪夺眶而出。 “你要去什么地方?” 众人跟上径直朝外走去的周荇,眼中具是写满了担忧。 周荇站定,许久才喘匀了气。 “回家。” “你家中……” “今天天色暗了,你一个姑娘家走夜路太危险,不如明早做决断。” 主持药铺数十年,见过的大风大浪不少。一开始是逼着自己,去做那主持大局的人,但现在他的冷静是自然而然的。 “是啊,要回去也得养足了精神。” 宁昭会意,附和着劝周荇。 “可是……”周荇吸了吸鼻子,哽咽道,“可是我想见我阿爹最后一面。” “这个好说,”听得周荇所说原由,薛明郁总算是放下些心来,“我把办丧的事儿挑下,你那个继母也是乐意的。等头七带着你一同去便是了。” “我爹现在……” “停在你们村的祠堂里。”薛明郁急答。 心中的分量一下子卸去,周荇如烂泥般摊在地上,引得身后三人惊呼。 周荇再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 昨晚脑袋和泥地硬碰硬,在清醒过来,报应就来了。 脑袋一阵一阵的疼,耳畔也嗡嗡直响,甚至还觉得有些想吐。 周荇心道:该不是把脑袋撞坏了。 房中的桌子上放着个盖碗,打开盖子,里边盛的是黄得发黑的汤药。 浑身不对劲得厉害,周荇也管不了那么多,仰头将汤药一饮而尽,晃晃悠悠地又爬回床上。 仰头望着床架子,周荇思绪万千。 阿爹是个笃信儒术的,在她还牙牙学语的时候,阿爹就总是念叨着儒家的一些个信条。 恕道的宽谅,周荇自认还未修到圣人的地步,是万万做不到这一点的。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她不打算手刃钱氏。 诚然,钱氏将家里搞得分崩离析,是现在局面的缔造者,对周荇而言,此人罪无可恕。 然而,一命抵一命是最愚蠢的办法。 她不奢求钱氏对于所作所为有什么愧疚之情,若有半分的愧疚,也不会将她的家拆成这样分崩离析,天人永隔的样子。 可她凭什么要为钱氏的所作所为去背负一条人命,凭什么要因为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六岁孩子失去母亲而自责。这些都理应由钱氏来承受。 她要报官,让钱氏亲眼见证儿子对自己的厌恶,见证所有等着看行刑百姓的唾弃。 周荇相信,届时钱氏定然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过,就算是被迫的。 但现实又一次给了周荇一个响亮的巴掌。 “我可以与你一同去报官,不过在这之前,你得知道,以你我的能力,这件事可能连一点儿水花都激不起来,更别说让钱氏归入狱中。” 薛明郁停下碾药的动作,拿起桌上的帕子擦去手上沾着的药粉。 “为什么?我是被钱氏推入河中,九死一生才来到这里的,难道有我在堂上,还不能做证吗?” “你可知道该如何报官?” “这有什么难的,官府门前,击鼓鸣冤,画本里、戏里不是都这么说的吗。这和钱氏入不入狱有什么关系?” 周荇有些不明所以,搬了个凳子坐下,手指在桌子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敲着。 “现实是,你如果去官府前击鼓鸣冤,拿起棒槌的那一刻门口坐着的衙役就会把你劝住,并且带去见官。” “这不是挺好的,直接就能见到县丞。” “好?”薛明郁冷笑,“在见到县丞后,为了防止再去击鼓,县丞会想尽一切办法息事宁人。” “为什么?县丞不是应该将案情调查清楚的吗?” 敲桌声戛然而止,周荇直直盯着薛明郁,对于他所说的明显是不相信的。 “之所以击鼓鸣冤,是应为遇到了冤案,没错吧。” “嗯。”周荇点了点头。 “那为什么会变成冤案呢?” 周荇被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得愣住,几秒后才支支吾吾地想要去诠释“冤案”一词的含义。 “就是……就有可能以前的县丞不作为……或者……唔……有可能是过了很久才发现。” “要我说,就是这桩案子还有不确定的要素,对不对?” “好像也有些道理。” 之所以是冤案,那必然是悬而未决的。之所以悬而未决,那就是难以敲定,确实有些个不确定在其中。 “皇上考核地方县令、县丞,一看民心、二看作为。你说,要是没有什么不清不楚的,人县令为何要拖延着不办。” 薛明郁拿起茶壶,满上茶水。 “那万一是县令县丞也参与其中,所有有冤呢?” “既然如此,到官府门口去击鼓鸣冤又有什么用呢?若我是那报官的,定然会到皇城去申冤,”撇去茶汤面儿上的沫子,薛明郁浅呷,“至于会不会在半路上出点事,就说不好了。” 沉默良久,周荇还是将心里话说了出来。 “我知道,仅凭我一人作证,钱氏伏法的可能微乎其微。可是,我不甘心。” “这种想办法的事儿就该交给讼师。” “讼师?” 才溪村一直以来都是十分祥和,自周荇记事起,村中从未有过突发意外过世的,更别说涉及谋杀要去报官的情况。 因而,周荇是头一次听说“讼师”这个词。 “讼师就是替人出主意、写状纸的,像你要状告钱氏一事,或许能找县里的讼师出出主意。” “替人做这些,应当不是白做的吧。可我现在身无分文。” 周荇觉得胸囗有些闷闷的。 暗叹:这两天好像总是被钱给束住了手脚,却也只有无可奈何的份儿。 “安芝县中最有名的是吴讼师,价格是凭他定的,据说还算公道,但绝不是什么小数目。不过你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说着,薛明郁从一个锦盒中拿出叠银票,放到桌上。 “这是周老交给我的,说是你一人在外,身上还是要备些银两的,一十二张,你对对数。” 周荇接过银票,心中有些空荡荡的。 看到一打银票的瞬间,周荇有刹的欣喜。她再也不用为了一口吃食被拐进勾栏,再也不会因为身无分文搭不上队的马车。但这些对她来说再无意义。 “你我萍水相逢,却如此帮助我,我不知道该如何谢你。这张银票还请收下。” 语气中透露着难以拒绝的强硬。但薛明郁可不吃这套。 将银票胡乱塞到周荇手里,起身拂衣离去。 看似云淡风轻,不难看出,多少是带了点儿荒张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