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决战金微山第二卷  (第1/8页)
    决战金微山4    主和派占据上风,包括三公、九卿等,旗帜鲜明的要求接受投降、反对开战。    他们说:“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在10次朝廷大会上,他们10次都坚持己见。    主战派以武将为主。    他们认为,“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匈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匈奴的屡次南侵,成为汉朝数百年的最大威胁。    如今,敌弱我强,正是一鼓作气痛打落水狗的时候。消灭北匈奴的军事行动,已是箭在弦上,引而待发。    是和?    是战?    两派争执不下。    北匈奴使者在等,朝廷官员在等,将士们在等,老百姓也在等。    唯一不急的,是最后的拍板人--窦太后。这个深居宫中的女人的一句话,顶得上一万句,也将决定中国历史的走向。    战与和,对于和平年代的人们来说,这本来就是一个两难问题:    不打吧,万一哪天匈奴缓过劲儿,再来打我们怎么办?    打吧,就要大把大把的花钱,还要死很多人。    就在天下人翘首以盼时,一起偶发事件改变了历史进程--窦宪刺杀皇室刘畅。《后汉书·窦宪传》记载:“齐殇王子都乡侯畅……得幸太后,被诏召诣上东门。宪惧见幸,分宫省之权,遣客刺杀畅……”    换成大白话就是,小王爷刘畅来到长安,被窦太后看到,超级喜欢,天天喊他陪自己吃饭聊天,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她弟弟窦宪担心小白脸上位,分走自己的权力,派杀手将他一刀毙命。“    太后怒,闭宪于内宫”。窦太后大怒,把窦宪拘留在皇宫内。    该如何处理自己的亲哥哥呢?窦太后颇费思量:    不杀,不足以堵天下之口。    杀了,自己将一辈子愧疚;且她的兄弟里,唯有窦宪能力出众,是她控制朝政的好助手。    北匈奴要如何打发?    窦宪要如何判决?    在窦太后急的掉了好几把秀发时,窦宪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由他“戴罪立功”征讨北匈奴。    如此,一起凶杀案改变了历史,导致北匈奴的覆灭。    战火重启!    当时间进入到公元91年,在一系列的大小战役后,最后的决战来到了。这,也预示着这场历经300年的汉匈战争就要结束了。    这一战的汉军总指挥官,是耿夔。    耿夔是谁?    这就如同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东汉在建国过程中,以功臣为主形成六大家族,即,邓禹、耿弇、梁统、窦融、马援和阴识。    先说邓禹,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老同学,开国功臣之首,位列中国100名将。    当年,刘秀在河北时一度被王郎赶得如丧家之犬,邓禹星月赶来追随他,刘秀“恃之以为萧何者”。    邓禹子孙众多,其中之一是邓芝,在《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    排名第三的梁家带头人梁统,东汉初年军事家、法学家。    其子孙梁冀,因汉质帝称他为“跋扈将军”。后,他因为专权被太监们灭族。朝廷官员引来董卓要消灭这些太监,由此引发出三国故事。    另一家族,窦融,曾雄踞河西五郡。成语“窦融归汉故事的主角。    窦融子孙中,有窦固、窦太后、窦宪等。后两位,即前文写过的。    马援就不用说了,一生南征北战,是成语马革裹尸的主人公,中国历代军人的好榜样。    其祖辈有赵奢、赵括,后代有马腾、马超、马岱。    阴家掌门人阴识,是管仲后裔。他meimei阴丽华是刘秀皇后,也就是千古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阴丽华。    他外甥刘庄是东汉第二位皇帝。    阴识一生南征北战,且为人低调。刘秀经常以他为榜样来告诫外戚,激励大家向他学习。    说到耿家,就要说起当时东汉敌人的一句口头禅:不怕汉军,就怕遇到姓耿的。    姓耿的,就是耿氏家族。    耿氏第一代,是耿况。早在王莽政权,他担任上谷郡太守。后归顺刘秀,消灭王郎、平彭宠,被封为喻糜侯。    病重期间,刘秀数次临幸探望。    耿况的儿子耿弇,东汉开国功臣、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位列中国100名将。    刘秀称帝后,他被封为建威大将军、好畤侯。先后平定46郡,屠城300,一生战无不胜,为东汉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被刘秀赞为“韩信第二”。在《后汉书》里,他也是开国功臣里唯一的一个人列传的。    成语“有志者事竟成”讲的就是耿弇的故事。某次,他带兵攻打叛军,右腿被敌箭射伤。他坚持到战斗结束,终把敌人打得落败而逃。刘秀夸赞说:你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耿况的儿子耿国:    公元48年,南匈奴来投降。大臣们都认为这是骗局,不能答应。唯有耿国说:应当接受南匈奴投降,以夷制夷,拉拢他们攻打北匈奴。    汉朝采纳他的建议,从此,“坐山观虎斗,趴桥看水流”,眼看着匈奴日渐式微。    耿况的另一儿子耿舒,匈奴的克星,仅在一次战斗中就杀死匈奴2个王。    耿家第三代也是名将辈出:    耿恭,东汉军魂的象征,“13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就是他指挥的。    耿秉:“封狼居胥燕然勒”的稽落山战役的指挥官,这被认为是历代军人的最高军功。耿秉一直主张“以暴制暴,以战止战”,坚持从rou体上消灭北匈奴。    顺便说一下,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人,叫做耿纪,担任过汉献帝时的小官。在曹cao受封魏王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一些同事高喊着“杀尽曹贼兴扶汉室”,冲向曹军。被灭族,“遂与汉俱亡”。    最后要说的耿夔,是耿况的孙子、耿国的儿子,耿秉的亲弟弟,耿恭的堂弟。出生军人世家、作为职业军人的他,此时的职务是右校尉,相当于现在的旅长,上校军衔。    此前,耿夔参加过数十次汉匈战斗,战斗经验爆棚。    耿夔明白,如今的北匈奴是只病猫,病入膏肓弱不禁风属于癌症晚期,只剩下苟延残喘。只须用手一推,就能把他推倒在地,而后再踏上一万只脚,送它入地狱,使得匈奴俩字从此成为历史。随着时间流逝,记载匈奴的史书将落下层层尘埃。于是,这不世之功勋即可唾手可得,他的名字也随之留诸青史。    这是天降馅饼吗?    当然不是。耿夔明白,这场决战的输赢关键是无名单于。北匈奴垂死而不倒的原因,就是无名。在匈奴人的心里,他就是一面旗帜。如果无名死了,树倒猢狲散,匈奴也就消散了,随着时间流逝直到在人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