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二章 嘉兴盐政案(终局下) (第2/3页)
面对着于柏谷坐了下来,双眼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十分罕见的紧张起来。 当初,是于柏谷找到了他,那时候他景渠还是个落魄书生。 于柏谷希望他能为于家做事,好处就是安排他进府衙做事,并且给他买下这座院,供他家人生活。 穷困潦倒的景渠,当时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为了家人,他才不管是给谁做事。 两人合作几年下来,互相也算是了解对方。 于柏谷从不逼迫景渠做事,景渠也投桃报李,帮于家在府衙官仓的账册上做手脚。 这些年来,平湖没有一粒粮食是实打实的进入嘉兴府官仓。 本应上缴的钱粮税赋,全部进了于家的口袋。 这都是景渠帮于家造假遮掩的,甚至连陶明都不知道多少内情。 “你你的底线是不杀人,我从不逼你。” “是。” “我给你安家,处处照顾,你我从不是简单的主从情谊,可对?” “对。” “家中想将你灭口,我阻拦了,只是无能为力。” “我知道。” 于柏谷顿了一下,抬头看着景渠的眼睛。 景渠也毫不避让的与其对视。 “那为什么把真的账册交给了朝廷?如果他们没有那本账册,就算有韩琪的证词,也没法动手的。” “其实有没有那本账册,都不重要,你应当心中明白的。” 于柏谷目光一闪,不禁苦笑起来。 他自然想的明白,当时运往苏松的银米早已无法追查。 运输的盐兵全被清军杀死,无人生还,知道此事的外人只有景渠与韩琪。 只要这两人不,光靠那本账册,朝廷查什么? 他们统一口径,就是当时运往苏松支援,后面就失去了消息,如此一来,朝廷也无从对证。 “是韩琪对不起于家,并不是我景渠。” “我的账册中,只是如实记录了银米被运往苏松北上,仅此而已。” “仅凭韩琪空口之言,曾樱等人便直接动手,甚至没有给你于家辩驳的机会,你还不明白吗?” “我进城时,听新来了个巡抚,叫钱谦益。” 景渠的话,令于柏谷收起了笑容,目光变得冷淡起来。 于家,不过是倒霉的那只鸡罢了。 潘家、邹家、范家听都被判了徒三千里,发往两广琼州之地。 于柏谷也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脑中一片混乱虚无。 “你挽救不了于家。” “于家之死,罪在通担” 景渠知道,当时他杀于英泰的时候,于柏谷离得那么近却没有阻拦,是因为他想立刻以长子身份接手于家,然后想办法挽救于家。 主动向朝廷认罪,将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到于英泰身上,如此一来,或许能有条活路,就算是流放三千里,那也比满门抄斩好。 只是,于柏谷没有料到,自己的弟弟们,竟然是那样的固执与愚蠢。 于是,他也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先走为妙。 “我还能活吗?”于柏谷叹息一声,问道。 景渠沉默起来,巳时风起,两人风中对坐,相顾无言。 院中的出墙之树,上面的叶子已经凋敝零落。 方桌上,一层尘土,景渠伸出手指,在上面写了起来,可忽然写到一半,便整个人瞬间石化。 于柏谷一愣,皱起了眉头,抬起头,在院中张望了起来。 安静,太安静了,景渠的妻儿呢? 景渠的妻儿应当也是在的,可怎么一点声响都没有? 他二人方才一直话,完全没有注意到不对劲。 景渠慢慢站起身子,缓缓回过头去,看向了那间正房。 他的心,再次悬了起来,恐惧,开始在心中滋生。 紧闭的房门内,没有一丝声响传来,让景渠心慌到了极点。 就在景渠一点一点向着房门蹑手蹑脚的靠近之时,房门忽然自己打开了。 景渠和于柏谷顿时一愣,只见里面走出一人,身上竟然穿着青色官袍。 在他身后,景渠的儿子满脸开心地一手抓着糖葫芦,一手抓着官员的袍襟。 景渠的妻子也在门内晃了一下脑袋,冲着景渠微微一笑,这才让景渠放下心来。 “严大人......” “冒昧打扰,多有得罪。” 严起恒摸了摸孩子脑袋,笑着对景渠道。 于柏谷开始悄悄朝着院门处退去。 “于公子留步!” 严起恒发觉了准备溜走的于柏谷,出声喊道。 于柏谷吓了一跳,忽然从怀中摸出一把匕首,表情凶狠起来。 他是辰时中潜入景渠家中的,在景渠进入之前,再无人进入。 也就是,面前这官员,比他来的更早! 这家伙同样料到了景渠会返回家中,所以才会提前在此蹲守。 而且在他进入院子后,这姓严的官员也没有露面,他是多么笃定景渠就一定会回来啊。 “于公子,本官没有恶意。” “不知咱们可否坐下来聊聊?” 严起恒走到了方桌前,坐在了之前景渠坐的位置。 他一眼就看见了桌上,写着一个三点水的偏旁。 那是景渠没有写完的字,方才两人在院中所的话,他全都听见了。 所以心中猜出,这个字,应当是“活”字,是给于柏谷的答案。 景渠原地愣了片刻,便神情凝重的坐了下来。 于柏谷也手中抓着匕首,警惕地坐在了背靠院门的位置。 “严大人怎么断定我会回来?” “因为你无处可去了。” 景渠默然,他的爹娘早已过世,这个院,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家了。 他在这个院子里娶妻,生子,这里是他的精神寄托,心灵依靠。 “那他呢?” “本官得到回报,查抄于家的时候,又没有发现于柏谷的身影,本官思来想去,觉得他会来找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