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500号航空救国的2b (第2/2页)
br> “说这话的是香江的哪家报纸?”江山觉得这会必须有人开口了。 不然,不就等于在坐的全都默认了这句话的含义。 “没记错的话,”许局长其实记得一清二楚:“应该是《香江工商报》。” “是它呀,”江山一猜就是它:“您根本不用在意这家报上的言论。” “为什么不用在意?” “香江目前的报刊有不同的派系,” 此时的江山,好歹也算是新闻单位的职工。 聊聊这些话题,还是合情合理的。 “那这《香江工商报》属于哪派?” “标准的亲台派!”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许局长看着江山道:“也就是说,这家报上的内容不可全信。” “随便听听也就得了!” 《香江工商报》在此时也被称作美蒋报纸。 等到1984年确定了回归的日期后,这家报社也随后宣布了关门歇业的消息。 许局长默默的点了点头。 虽然江山的话令他有了些许安慰,但也仅仅只有些许。 “我说这话,其实没有别的意思,” 许局重新点燃了一支香烟:“只是觉得,咱们国家目前除了缺少外汇,更缺少人才。” 在坐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用力的点头称是。 “知道今晚我为什么又把你找过来了吗?”许局看着江山问道。 “不知道,”江山是真猜不到。 傍晚的时候,前脚刚踏进51号小院的江山,就被黄华的小汽车拉来了轻工局。 和上次一模一样,黄华自己也不清楚所谓何事。 只晓得这一会的许局长,正在满世界的找江山。 在这个即没有call机,也没有手机的年代,找个人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你俩都还没吃饭吧,”许局向门外指了指:“我们去食堂边吃边聊吧。”
…… 面对许局给安排的高规格招待标准,江山和黄华决定不负所望的吃出个高度来。 看着眼前全力以赴的两个人,许局的筷子也没敢歇着。 咽下几口饭后,许局从外衣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搁在了桌上:“这东西都见过吧。” 两支六边形的绿色铅笔,静静地躺在桌面上。 江山抬头一看:“当然见过。” 黄华:“铅笔。” 在这个同志还是同志,2B还是铅笔的年代,这玩意就已经是绿色漆身,搭配白金字号的熟悉模样了。 “你俩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江山和黄华,双双摇头。 “你们可别小看了这支小小的铅笔,我国之前并没有自己的铅笔生产商。 从“废科举、办学堂”开始,外国铅笔就开始涌入了我国。 有资料显示,仅此一项,国外铅笔商每年都能从我国掏走数百万元的银圆。 1932年,一位名叫吴鼎的留学生,进入了日-本的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观察到他处处学习、项项留心的行为,日-本的一位高管也猜出了吴鼎进入工厂的真正目的。 但即便如此,这位高管也没有显示出半点慌张:就算你在我们工厂待两辈子,也绝不会做出一支铅笔。” 许局长说到这,端起汤碗喝了一口。 面对桌上一只只快速见底的餐盘,他继续说道: “对方的这句话,不仅没让吴鼎后退,还变得更加努力了。 只一年的功夫,回国后的吴鼎在变卖了部分家产后,便在浦江创办了我国第一家铅笔厂。” “他学会了?” “当然!” 眼见二位终于放下了筷子,许局决定先返回办公室再说。 “工厂建成后,吴鼎从苏-州找来了粘土,湖-南寻来了石墨、” 办公室的烟,又重新冉冉升起: “云-南采购紫胶、东北买来椴木,经过多次实验后,终于制作出了完全国货的“鼎”牌铅笔。 从此,咱们国家终于有了自己的铅笔生产厂家了。” 此刻的江山,和黄华听得一样入迷。 在这之前他还真不清楚,一支小小的铅笔居然包藏了那么多的乾坤。 “之后,在国内提倡使用国货、抵制日货的浪潮下。 吴鼎在铅笔上印上了‘中国人用中国铅笔’8个大字。 并同时推出了“500号航空救国”铅笔,“200号好学生”和“300号小朋友”多个型号的的铅笔。” 说到这,许局微微笑了起来:“还别说,那个年代的企业还是很注重宣传的。” 许局这话江山也同意。 3、40年代国内私企的宣传意识,可真是刻在骨子里的了。 “但好景不长,1937年淞沪会战时,吴鼎的中铅公司也受到了炮火的轰炸。” 可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吴鼎也从没有想过关闭工厂。 先迁厂至重-庆,再次被炸后继续迁厂至兰-州,走一路生产一路。 抗战八年期间,中铅共生产出了五千多万支铅笔。 “但,自打老美的橡皮头黄铅笔出现后,尽管吴鼎想尽了一切办法,却依然难以与之抗衡。” 说到这,许局叹了口气:“自此,中铅的生产就处在了半停产的状态了……” 听到这里后,江山忍不住皱起了眉。 没记错的话,中铅在两年前,还生产出了中华牌101号绘图铅笔。 之所以自己对这事记忆犹新,只因为这款“101”的出现,填补了我国绘图铅笔的空白。 就在他刚想开口提问的时候,许局的声音又传了过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