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_第三百一十二章 张老这事,我管定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二章 张老这事,我管定了 (第1/3页)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正文卷第三百一十二章张老这事,我管定了“唉,”

    一声叹息后,黄永钰缓缓扣上了电话。

    今晚,屋里几位的心情都不大好。

    就仿佛在张伯驹的事上,瞧见了自己的灯尽时刻。

    煤炉子跟前,一只大花猫醒了。

    前躬躬身,后伸伸腿,忽得一下蹦上了书桌。

    “嘿,”黄永钰笑了:“还是你这个小东西活得舒坦。”

    ……

    浦江电视台,台长办公室。

    在坐的几位,还没从江山的那句话里抽回神来。

    尤其是谷建芬和李谷壹。

    毕竟,她俩就是打燕京来的。

    “小江,”李谷壹直接开口问道:“你说的这个人是谁啊?”

    谷建芬:“他当真捐了半个故宫?”

    正在愣神的江山抬头看了她俩一眼,接着,又继续愣神。

    这一会,他想起了一篇后世刊登在《文物报》上的文章:《84岁的张伯驹逝于医院,只因级别不够》

    【1979年11月,张伯驹迎来了曙光。1980年2月病倒,1982年再次送医。

    张的爱人潘素多次与医生商量,申请换一间安静的病房,均以不够级别被拒。

    在同病房的一位肺炎患者死亡几天后,张伯驹的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也宣布去世。

    事后,张伯驹的老同学跑到北大医门口破口大骂:贵校可知张伯驹是何许人也?光他捐赠给贵校的物资,早够盖好几间医院了。】

    “我就这么跟你们说吧,”

    回过神来的江山,靠在古铮铮的办公桌上:“燕京师范大学,想必您二位都见过吧?”

    不仅是谷建芬和李谷壹点头表示见过,连古铮铮与朱逢博也跟着点了点头。

    “师范大学的前身就是辅仁大学,而辅仁大学校园的15亩地……曾经就属于这位老人。”

    朱逢博一惊:“真的假的?”

    “我的天,”谷建芬则道:“还真是阔气!”

    李谷壹越听越好奇了:“这位老人究竟是谁?”

    “他就是位列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江山缓缓道:“真正的顶级财阀。“

    古铮铮也开始感兴趣了:“那除了他,另外三位是谁?”

    “溥仪的堂兄溥侗、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各个都是不差钱的主。”

    “可不就是不差钱嘛,”李谷壹道:“不然,哪能捐得了半个故宫!”

    一提这话,江山感觉自己应该解释一下:“其实吧,说他捐了半个故宫的意思,指的不是数量,而是价值。”

    李谷壹明白了:“也就是说,他捐的都是一等一的好东西。”

    “国宝中的国宝,掐尖的老物件,”江山强调:“不是顶级的玩意,人家根本不稀得瞧。”

    “那是,”古铮铮表示理解:“都已经位列四公子了,眼光见识肯定不比常人了。”

    “您这话算是说到点上了,”

    江山接住了古台飞过来的一支烟。

    没着急点,只搁在鼻子下面闻了闻。

    虽然,江山的烟瘾特适合这个费烟的年代。

    但这屋里毕竟还坐着二位靠嗓子吃饭的女同志,还是先忍着吧。

    “张伯驹29岁那年,没事爱在琉璃厂逛着玩。

    一天,一幅挂在古玩店的横轴,引起了他的注意。

    以他的眼光,一眼就瞧出这块《丛碧山房》定是出自康熙的手笔。

    一点没带犹豫的,花了1000两黄金便拿下了这幅字。

    这张伯驹家有一处宅院,原是大太监李莲英的府邸。

    被张伯驹挂上这幅《丛碧山房》的牌匾后,也就变成了丛碧山房。

    打那天起,张伯驹给自己取了一雅号:丛碧!”

    “啧啧啧,”谷建芬听得直咂嘴:“这人究竟多有钱?随手就是一千两黄金。”

    “就是,”李谷壹也不能想象:“以前只听过花千两银子的,这千两黄金的倒是头回听说。”

    “他家就是开银行的,能没钱吗?”

    江山的音量忽的就拔高了,瞧那表情就好像开银行的是他家一样:

    “要说这老天爷对张伯驹可真是好的没话说,张家和袁家原本就是河南的名门望族。

    在张家的千金嫁给袁世凯的哥哥后,两家又结成了经济和政治的纽带。

    袁世凯当总督后,张伯驹那位光绪进士出身的父亲,便从户部调了出来。

    先掌管盐政,再接管至理按察使,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检法……”

    沙发上的几位,一块点了点头。

    “河-南农民起事反袁那会儿,他父亲张镇芳不忍武力镇压,被袁世凯撤了职,”江山接着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