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_第三百一十五章 第一梯队的集结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五章 第一梯队的集结号 (第2/3页)



    五位专家学者,略过行话直接看落款。

    “浦江?”朱家溍惊了:“一浦江的后辈,手都能伸到燕京来了?”

    “何止啊,”王世襄提醒道:“他不但能把手伸来,还能派一位解放军同志给张老送果篮!”

    笑眯眯的说完后,王世襄和站在一块堆的老几位,集体愣住了。

    五位仁兄这才想起来,他们今儿居然晃着俩膀子就来探病了。

    别说果篮,就连一果子都没带一个。

    想完,同时转脸看向了床头柜上的那只果篮。

    舒舒服服躺在病床上的张伯驹,一点也没留神这事。

    几位老友为了他,不但惊动了燕京,还惊动了浦江。

    想想昨晚那场面,心里甭提有多舒坦了。

    被人惦记的感觉,真好!

    这会看着他们集体投去的目光,赶紧笑道:“想吃什么自个拿,别逼我动手啊。”

    张伯驹的老伴,也反应了过来:“对对对,最好你们把水果都吃喽,我和伯驹岁数大了,怕凉。”

    ……

    1980年,“中国古董教父”安思远,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个路人。

    在部分见过世面的故博专家眼里,根本不大鸟这位自称“我是个中国人”的米国佬。

    大年初二,还在古博忙活的徐邦达,终于忙活完了。

    归置归置办公桌准备下班时,窗外一个年轻的人影跑了进来:“徐老,那位米国人进故宫了,您不去瞧瞧?”

    “我干嘛瞧他呀,”

    年近70的徐邦达又瘦又精神,一看就是能活过百岁的榜样:“我一老哥哥病了,还没来得及瞧呢!”

    说完,徐邦达看向了窗外。

    年年落雪,年年如故。

    雪一落,燕京就成了北平,故宫就成了紫禁城。

    白雪镶红墙,岁岁伴华邦。

    银装素裹下的红墙黛瓦,美的如梦如幻、不似人间。

    这一卷画,徐邦达怎么瞧也瞧不厌。

    一脸享受的踏进了漫天雪花中。

    此时此刻,被中华胜景定在原地的安思远,朝圣般的沉浸在故宫里。

    任凭冷冷的冰雪在脸上胡乱的拍。

    就在安思远的眼角,不知不觉落下一滴热泪的时候。

    远处一个身穿大棉袄外加二棉裤的身影,在白雪映衬的朱墙下,缓缓走了过去。

    他俩彼此眺望了一眼,

    然后,一个继续走,一个继续抒情。

    一点都不知道,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他俩都将游走在中国的浦江、西安、郑州、敦煌……

    开展文物快收、快藏的专项工作。

    也就是说打这一眼开始,抢收工作就已经展开了。

    ……

    北大医院的高干病房里。

    胡院长和马院长,终于盼来了真假龙椅斗。

    面对二位跨界人士,朱家溍这一回比往日多说了几句。

    这一说,连黄永钰也入迷了。

    “其实吧,我并不是瞧出了假龙椅,而是找出了真龙椅,”

    朱家溍说着说着,就带起了戏腔儿:“就那张假龙椅,过去故宫的老人都知道它是个假货,因为,那就是袁世凯登基时自带的板凳。”

    “嗯?”马院到底年轻,高低没有胡院沉得住气:“太和殿不是有现成的龙椅嘛,他干嘛不坐?”

    “因为连他都是假的呀,”朱家溍并二指绕着圈: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王土之最,莫非皇宫;而这皇宫之最,就莫非太和殿了。

    寻常人都知道金銮宝殿,其实这金銮宝殿就是太和殿。

    它位于紫禁城的中线轴上,是帝王之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比如:皇帝的登基大典,就必须要在那儿举行……”

    很多老百姓以为太和殿,就是文武百官上朝的地方,其实不是。

    其它朝代的暂且不论,紫禁城的办公地点,不在殿内、而在殿外。

    在太和殿里开会的景象,只会出现在明、清宫剧里。

    打明代的永乐大帝开始,原本用于议事的地点设在外朝三大殿。

    很不幸,三大议事殿在紫禁城启用了短短100天后,被一把大火给烧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