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七章 我说陛下,您嘴角都压不住了! (第1/3页)
第512章我说陛下,您嘴角都压不住了! 孔鲋低垂的脑袋缓缓抬起,黯淡的目光缓缓亮了起来。 这位年过甲的老人,似是来了精神头一般。 “秦有太孙殿下,天下清也,百家得活,而书得存!” 孔鲋摸着自己白的胡须笑着摆了摆手:“吾书可取也!” 孔鲋话音落下,一众弟子闻声惊诧起身。 “老师!!!” “秦王恶百家,法家当道,李斯主政,行恶逆之事,禁绝百家之言,吾藏书于壁,唯恐不传也! 秦非我友,我即藏之! 太孙我友也,今取之,待其求!”孔鲋脸上的消沉和黯淡已然消散。 始皇帝禁绝百家之言,孔鲋作为孔子的八世孙,在儒家地位颇为超然,论学术地位乃是当世大儒,因家传原因,还掌握了许多孤本典籍。 因始皇帝收百家之书,孔鲋心忧典籍失传,是故将家传之书藏于墙壁之内尔后隐居。 是故,一个迁王陵令,才会掀起波及全天下的叛乱。 孔鲋却不以为意,他之所以封存古籍,一是为了保护经书不至于失传绝迹,另一个原因则是经书于秦无人可用,所以封存,至有用之日方可重见天日。 要知道迁王陵令并非汉武帝首创,实际上刘邦在立国以后就开始频繁迁移世家贵胄去往关中,实际上并没有掀起来大规模叛乱。 赵泗不分出身不论诸子百家的招贤令也不足以让孔鲋下定决心。 倘若不是秦朝国运太短,那恐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法术了。 而儒家的典籍,诸如《论语》、《尚书》、《孝经》、《逸礼》等书,在秦朝末皆失传也。 而且成效,还颇为显著。 这也是汉朝古文经学派的由来……至于古文经于今文经之争,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然而,伴随着赵泗监国,转机出现了…… 他亲手把曾经被扫进垃圾堆的新吏拉起来和旧吏打擂台,李斯这个头号反派也因此公开反水,关中旧吏,法家,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背叛。 因为最先针对的是儒墨两家,道家反而损失不大,因此汉朝初期,道家一家独大。 按照原本的历史,孔鲋后来选择了追随陈胜为之出谋划策,可惜陈胜功败垂成,因此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诸子百家,任何一个学派,都有政治抱负,不论哪一个学派都想治学于庙堂之上,实现自己学派的政治理想。 只可惜以前的大秦不容于诸子百家,除法家之外,一切皆是歪理邪说。 诸如阴阳家,纵横家,等等至于汉朝同样是元气大伤。 矛盾的大爆发并没有击垮秦国,秦国占据了最底层的生产资料,粮食产量是实打实的,因此动静虽然很大,但是大秦的江山却非常稳固。 他们掌握的仅仅是知识罢了…… 事实上不管是始皇帝还是李斯也确实在朝着罢黜百家这一個方向而努力,致力于一统学术思想。 而现在,在孔鲋看来,就是这些经书重见天日的时候。 天下人,诸子百家,乃至于孔鲋个人都不介意用最坏的想法来揣测始皇帝和李斯。 儒家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孔鲋,对于儒家,对于诸子百家而言,他们能做的只有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所以孔鲋藏书的行为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当下的局面确实已经危急到了如此的地步。 至景帝时期,破孔宅旧壁,遂得见其所藏之书,皆古文,被称为“壁经”或“古文经”。 接下来,不会再有任何动摇秦国的机会了。 彻头彻尾的失败让诸子百家连最后的暴力抗争的希望都消失了,接下家他们只是鱼rou。 学室的意义太重大了! 赵泗的仁慈不足以让孔鲋下定决心。 秦朝之天下云动,并不仅仅是因为世家贵胄,而是所有的矛盾都因为迁王陵令这个导火索而同时爆发。 儒家大量经书因此失传,最大的显学墨家经过秦朝一统以后直接绝了道统,曾烜赫一时的墨家到汉朝,竟然一点波澜都没有掀起来。 最后一场大的动乱平定,像孔鲋这样的聪明人可以看出来。 可惜……因为赵泗的缘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