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1/1页)
    经过老工人几次的指点和示范,刘大河基本掌握了拉砖的技能。    把装有实心车胎的排子车推到砖窑里,车辕上安有车架,把车架支起来,让车厢底板与地面平行,就可以装砖了。    装砖是用特制的砖夹子。    每次夹五块,夹好后,向上一提,砖夹子就将五块砖牢牢夹住了。    放开握把,砖夹子同砖就分离了。    先从车厢中部装起,中部装好后,先装了前边,就要在对称的后边放上一夹砖,来保证车子的平衡。    同理,先装了后边,前边对应位置就要再放一夹砖。    一层装好后,用同样的方法装下一层。    每车装四十夹。    装好后,踢起车架,拉到码砖区,再一夹夹码放整齐。    每垛四千块砖,得拉二十车。    每垛给四块钱。    因为是初次干,刘大河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熟练,速度慢。    别人已经拉了两车了,刘大河的一车还在路上。    但他不服输,他决定早上比别人早起,晚上比别人迟下班。    上午拉二十车,下午拉二十车。    伏天的太阳本来就毒,再进到温度很高的窑里,还要用力提砖,码砖,令刘大河汗流浃背。    没用两天,所穿工装早已泛出白黄色的汗碱。    好在母亲早已为他准备了换洗的衣服。    至于手上起泡了,出血了,腰酸腿疼了,那是必定的。    砖窰设有食堂,雇了位专职大师傅。    之所以叫大师傅,不称厨师,是因为这些人只是把生的食材弄熟了。    水、电、炭不算钱,工人只出菜与米面钱,均摊大师傅工资。    管饱吃,一顿饭五角钱。    十天半月改善一次伙食。    人们是到这里来挣钱的,对吃食没有太高的要求。    由于吃饭的人不是太多,要比学校做饭的工艺精细一些。    土豆也削皮,白菜、圆菜也切得细了很多。    等土豆、白菜煮得差不多时,大师傅便取出一只铜瓢,倒上少半瓢植物油,放到火上加热。    快到沸点时,加入一大把片状辣椒,炝制得差不多时,再加些花椒面、干姜面、葱花、蒜末。    然后倒入锅内,只听哧溜一声,一股焦香味便在伙房内飘荡。    和陕地的油泼面有几分相似。    闻着很香,吃起来很是一般。    八月一号这天,刘大河去了趟学校。    知道自己的分数和录取线后,又回到了鹿城打工的砖窑。    是啊!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天上从未掉下过馅饼。    八月十号,是个下雨天,砖窰歇工。    父亲让刘大河换了身干净衣服。    梳洗打扮一番后,父亲带他去附近的小镇上买些东西,解解馋。    买好东西后,父子俩走进一家小饭馆。    父亲点了盘花生豆和一个rou菜,又要了两份炒饼,外加一瓶本地产白酒。    父亲倒上酒后,问刘大河喝不喝,刘大河说不喝。    父亲让他吃菜,便自斟自酌起来。    父亲喝了有二、三两酒的时候,两份炒饼也上桌了,刘大河便吃起饭来。
    刘大河快要吃完饭时,父亲开口了:“大河,你今年是怎么个打算?”    刘大河望着父亲说:“爸,今年秋季,我要去补习。”    父亲只说了声:“好。”    刘大河心里明白得很,谁家父母不爱自家孩子呢?    常言道:庄稼永远是别人家的壮,孩子自然是自家的好。    父亲之所以带他来砖窰,就是让他对体力劳动有个切身的体会。    如果自己考不上大学,今后这样的体力劳动将会伴随他终生。    八月二十号,父亲从砖窑预支了五百块钱,让刘大河带回家去。    叮嘱他:“要读,就好好读,读出个结果。”    八月二十三号,刘大河去学校报了补习班的名。    报完名,就回家去了。    他怕遇上同学和熟人,问这问那,臊得很。    自己过去也太不懂事了。    今后,确实也该给自己争口气了。    九月一号开课后,刘大河在补习班见到了柳小帆和智晓东。    刘大河又拿出了上高一时的学习劲头,成绩很快就有了起色。    第二年一模时,刘大河考了四百九十多分。    一模分数与高考分数有着很大的可比性。    按常规而论,刘大河考个本科应当是十拿九稳的。    一模完毕,接着就是二模。    二模考完,高考也就快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