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八章 要翻天 (第1/2页)
"陛下,这是……"书院的一个学子讲解着它的原理. 宋九想要的火炮,仍存在许多问题.不过研发到今天,渐渐有了一些眉目了.造成这原因,一是相比于欧洲十六七世纪,此时宋朝基础科学仍十分落后,只能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个火炮要涉及到许多基础知识与工艺,因此动一发牵千钧. 其次宋九要求的比较高. 最后一个原因,宋九进入仕途,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包括宋九本人,因前世种种原因,对武器方面的知识都不大熟悉. 为什么是火炮,这是无奈的事,在封建时代,内治北宋做得还不错的,包括昏庸的赵佶同志,也不能算是暴君.事实没有了西夏之危机,史上那个宋神宗不会因熙宁北伐大败而气成重病,那么就不会英年早逝.宋神宗不死,金大神无比赞扬的高滔滔同志就不会上位,那么宋哲宗有病就不会捂着不看,导致有作为的宋哲宗死得更早.那么连带着赵佶就不会上位了. 其实没有西夏,契丹耗也将他们耗死了. 但军事一直是宋朝的弱项. 比如史上的北宋,若没有西夏与契丹之逼,南宋没有金国与元蒙之逼,那又会如何,会不会容忍交趾与大理的存在.或者如明朝,如果没有鞑靼,女真,又会如何 若是在宋九手中,将先进的火炮研发出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利用这种成熟的技术,向后发步枪进军.有了这两样东西,骑兵将会失去作用. 可是一直没有进展. 好在随着种种研发,带来各种先进的技术.推广到其他领域,包括冶金技术,铸造技术. 因此为第二样东西出现打下了基础,蒸汽机. 这叫有心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随着蒸汽机出现.接着又利用这些年来的技术.研究出来一种比较笨重的水泵. 赵匡义参观的就是这个蒸汽机与水泵. 看着它,几乎所有官员都知道其意义.不用宋九书上所写的猜想,有了它,纺织机器可以大幅度改进,甚至未来有了火车.还能推广到船只上,从此大型船只不必要借助季风,不管什么时间都能航行.以及印染,冶金,采矿,都可以运用到它,提高效率. 不说别的,就说眼下的这个. 灌溉一直是国家最头痛的事,尽管宋九搬来了筒车.而且这些年在逐步改良,甚至出现风力推动的更先进筒车,然而有太多局限性了.要么就是普通的水车. 想一想,现在的种植业依然是广种薄收的局面.宋九后世的农作物往往是一亩地以一千公斤计算,相当于二十一石!然而现在两季合在一起出现五六石,那么就是高高高产,高得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所以普通的一户人家最少得要三四十亩地才能满足温饱. 三四十亩地,用那种水车来抽水,仅抽一次水得要多长时间 "好东西啊."赵匡义喃喃道. 宋九离开书院,好久未出现好东西了,这次终于出现,就凭借这个东西,这些年花的钱也值了. 可以想像,这个物事一旦推广开来,会一年带来多少粮食增产 不过书院几个学生也做了解释. 想推广还不行,它还有许多局限性,如容易损坏,如造价比较高昂.不过有了大模样了,不用十年,就可以渐渐推广. "十年就十年吧." 赵匡义黯然叹了一口气. 这个学问太神奇,这个东西更神奇.需要一些时间能理解的,不过自己大约是看不到了. 到是儿子有福气. 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啊. 怀复无比复杂的心情,赵匡义回到宫中多吃了一些酒.然后他就真正病倒了.连早朝都没有办法上,若有大事,让大臣们到便殿请示,他睡在病床上指示…… …… 如果说王禹偁他们是宋朝官场上的奇葩,另类,有一个人可能是一个传奇. 一个伟大的诗人. 诗写得真不错.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阳.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潘阆. 这个人云里来,雾里去,居然都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因此有人说他是扬州人,有人又说他是大名人,还有人说他是山西太谷人.如果都象他,那有点糟,国家整没办法管理了. 不过他颇有才气,因此当时的名流如王禹偁,柳开,寇准,魏野,钱易,宋白,孙何,丁谓,张咏都曾与他唱和.但他传奇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他在政坛上闹的那些事儿. 因为其才气,被赵廷美召入王府,成了秦王府的记室参军,并且与卢多逊来往密切.后来赵廷美与卢多逊"谋反",无论从赵廷美角度或者卢多逊角度,潘阆同样罪该万死. 然而就在厩密集抓捕下,潘阆居然神奇地逃了出去,逃到中条山隐居.然而中条山隐居生活太苦,他终是一个假隐士,非是林和.靖.因此耐不住,可要生活啊,于是出来卖药,王禹偁在长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