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事不糊涂 (第2/2页)
今将奈何 应当怎么办啊 吕端心里说道,哦,知道了,这件事还有这个皇后参与. 不过她这种语气,吕端也就放心了,这不是干大事的人,便盯着帘后语气坚决地说道:"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 然而有的大臣趁机附和,特别在胡旦与李昌龄两人带动下,后殿中开始出现支持李氏的声音. 吕端大笑:"诸位,你们置皇太子于何地!" 赵元侃不仅是开封府尹,而且又得到皇太子的封号.你们现在改变,那不是立新君,是在谋反,包括太后你也在谋反. 仅是一句,诸臣闻之恐悚.没有一人再敢说话. 李氏看不到王继恩,又看到吕端语气如此坚决,以为事败,外面早就有了安排.只好默然. 吕端趁热打铁.让太监立即将赵元侃喊到宫中,不过这时候李氏还磨磨蹭蹭的.将赵元侃一起拉到帘后. 吕端想骂娘,你是想找死啊. 不过这时候不能动怒,不能激动,站在殿下不拜.请卷帘. 千万里面不要坐着其他人. 李氏一步步被逼,一步步后退,又沉默一会,让太监卷帘,看到是赵元侃坐在里面,吕端这才带着大臣们山呼万岁.吕端让参知政事温仲舒宣遗制,赵元侃正式登基. 当然.王继恩也放出来了,不过王继恩这时候哭都没眼泪了. 但吕端高明就高明在接下来所做的. 发生了这种事,换谁恐怕都要清洗,不知道多少人会被抄家灭族. 可没有.随着安排赵元侃继位仪礼,以及山陵. 提拨太子宾客李至为工部尚书,李沆为户部侍郎并参知政事.他们是赵元侃的亲信,并且李沆以前就担任过参知政事一职,不算过份的做法.
接着让郭贽出知大名府,郭贽还有些不大明白,恳辞,赵元侃说道:"魏地重寄,卿宜速去." 郭贽无奈退下. 然后赵元侃问辅宰,郭贽愿留,如何 有人便说,近例亦有之. 赵元侃道:"朕初嗣位,命贽治大籵而不行,则何以使人!" 实际过了许久大家才明白过来. 河北乃是李继隆的根据地,宫中差一点政变成功,李皇后也是主谋之一.因此大名府尤为重要.所以赵元侃才让耿直的郭贽前去看守它. 然而这邪儿不大好说出口,可是郭贽没有弄明白,反而请辞,赵元侃便想要改变主意,便问宰相,可这些宰相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反而说近例有之. 赵元侃无辄了,想来想去,还得要郭贽去大名府. 郭贽到了大名府,赵元侃才动手,在吕端暗中策划,一次十分温和的惩处.正是因此,北宋政治风气越来越温和,远不象其他王朝那样充满了血雨腥风.李昌龄责授忠武节度行军司马;宣政使,桂州观察使王继恩责授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胡旦,削籍流浔州. 不过李氏依然还加了太后,至于李继隆改领镇安军节度,检校太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归本镇. 官职很大,有节度使,有太傅,有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过那都是职,不是差.至于镇安军节度使原来是管辖陈颖二州,军城在陈州.也就是你乖乖在陈州呆着吧,哪里都不要跑了. 其实李继隆真的很冤枉,他从头到尾一点都不知道. 更冤枉的乃是赵元佐. 怎么说都是一个妈养出来的,于是复封楚王,听养疾于朝,然后亲近去看望他,赵元佐就是不开门,说:"虽来,不敢见." 俺这个大哥做得很惭愧啊,被人利用了自己居然不知道. 到这时候李氏才产生后悔,不管怎么说赵元侃做得十分仁义了,若没有这件事呢相信以他以前的态度,一定会将自己当作亲生母亲一般,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哥也不至于跑到陈州提前养老. 因此郁郁寡欢之下,几年后去世. 作为始作俑者,将许多人坑得不轻的大诗人雅兴很高,几年后张咏去杭州,写了一首诗: 吴山挂魂碧,浙江入梦清.旦暮东南望,徒使华发生.君今运邦计,不得同舟行.即听江仓丰,伫见汴廪盈. 晓帆迭迭飞,夜橹连连鸣.贪吏诫守廉,饥民苏念生.岸花有异态,沙鸟无娇声.钱塘太守贤,好共致升平. 将李继隆废掉,还太个屁平! 但这次潘阆会十分十分的悲催…… ps:这本书从开始方向就错了,因此扑,扑得写不下去,扑得都不想管理书评. 不过这样进宫了实在会对不起大家,还是振作精神码完它,争取这十天完本,不那么烂尾的完本. 最后推荐一本文笔优美大气,不那么弱智的书,书号323171,《中土》郝土作品,链接,//3231710.aspx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