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_第二百三十二章 割(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二章 割(一) (第2/3页)

也会有人做文章。

    王安石说道:“好难。”

    这样想问题多累。

    “不是难,是必须的,如履薄冰,才不会让人找到话柄。否则几年后,会有人盯着鸡蛋壳找蛋缝。”

    崔娴银铃般的大笑,这个比喻也妙。

    王安石很无言,老师说得很有理,万事才开一个头呢,老师做得就很好了,赈寡孤,济贫困,化纠纷,宣德化。不到一月时间,太平州上下百姓对老师交口称赞。

    但最锋利的两手还没有亮出来呢。

    这就是政绩,普通的政绩官员不会眼红,若是政绩突出到一定地步,眼红的官员必然很多,朝堂里的官员总体来说不算太坏,可范讽那样的官员也有不少。

    小心是必须的。

    搭建起来很快,几天过去,转眼间十座凉棚全部搭好。

    衙役们将织机抬出来,也是太平州一件盛事,上下官员一起出动,跟在织机后面,出了城外。

    很早就有百姓在等待了。

    命令前几天已经下达,张贴于三县县城门口,或者县衙外,无奈啊,芜湖繁昌二县连城门都找不到,只好往县衙门口张贴。

    赵通判说道:“郑知州,此举会使太平州无数人家生活得以改善。”

    现在百姓生活很简单,一个粮食一个纺织。江南的纺织业远不如北方,苏杭的纺织品与北方相比,都次了一筹,更不用说太平州的纺织业。好的青州绢每匹在东京城能卖两缗钱以上,太平州的生丝每匹不足一缗钱。若在当地收购,好的一匹不足七百文,差的仅在五百文。

    若将太平州整体纺织技术拉动上去,不要多,每匹能卖到一缗到一缗半钱,多少人家有了生路!

    这是大善政。

    然后敬佩的看着郑朗,有志不在年高,前几天德化一行,自己还以为这对小夫妻在做伪呢。

    就是做伪做成这种地步,也够了。

    “赵通判,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来学的妇女会很多,教的必然会不细,想一下子提高织艺,不大可能。不过明年我还会让她们过来,连教上两到三年,到那时候,太平州织艺才能整体上去。”

    已经很不错了,赵通判说道:“郑知州,你来到太平州,是太平州百姓的造化。”

    “不能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什么时间我离开太平州,什么时候才能下结论。”

    “郑大夫,我有一不解。”严荣说道。

    “何不解?”

    “江南本来桑麻业产量比北方高,一旦技艺跟上去,北方百姓怎么办?”

    “咦,你过来。”

    小胖子走过来,郑朗看了看他的头道:“你不但胖,而且越长越高,以后难道想让我仰望你?”

    “等我长大,比大夫高,见了大夫就低着头。”

    诸人看着这个憨厚的小胖子,一起笑起来。可郑朗却是很欣慰,因为小胖子这句话说出来可了不得。甚至放在原来真实的历史上,就是针对王安石所谓开源来着。

    全国经济比如一块蛋糕,若干人吃,有的人吃饱了,有的必然饿着。王安石变法,是以伤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为主,伤害贫困百姓利益为辅,中饱国家的改革,因此必然失败。

    这句话自三个小三子嘴中说出来不以为奇,但从严荣嘴中说出来,很是不易。

    郑朗微微一笑道,说蛋糕大家不懂的,但包子馒头大家全吃过,道:“比如一个馒头,几个人吃,这个人吃好了,另一个人必然没有吃好,你说的对不对?”

    小胖子点点头。

    “那么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呢,比如这个馒头本身只有一斤重,如果将它做大,做成两斤重三斤重的大馒头,那么这个人吃好了,另外一个人有没有的吃?”

    “这有的。”

    “慢慢来,我们还小。”

    一干官吏惭愧无比的低下头。这个小字,很碜人……

    郑朗眼睛却有意无意的瞅了瞅东方。

    太平州条件很好的,可论前景,仍然不及东方海边那十几个州,无论那一个州,若发展起来,也远胜过太平州十倍二十倍,只是一直没有人注意。

    到了城外,崔娴已将几个织女带出来。

    人多,崔娴为避嫌,用黑纱做了半个面罩,从眼睛下面将脸蒙起来。

    郑朗道:“不用。”

    崔娴不听。

    郑朗只好由她,人是多了,不是走路,走过去就算了,成天呆在那个竹棚里面,观者如山,是有些不大雅观。然而人美也爱美,仅是一个面罩,崔娴偏偏在上面绣了几朵牡丹花,还有一些黑色缠枝纹,让郑朗哭笑不得。

    看到她绣,江杏儿与四儿学着,也各自绣了一个面罩,戴在脸上。

    远远的就看到了这三个蒙面女郎显眼的站在诸女中间,郑朗又无奈的笑了一下。

    另外悬挂着一些布帛,不多,每样仅几尺,做标本的。有绫、罗、锦、绢、绵、纱、刻丝、刺绣、丝、丝线,丝与丝线是太平州的特产,但此丝与丝线非是彼丝与丝线,远比太平州出产的丝做工精良。

    这些织女都是出身于皇宫的织作女,从全国选拨而来织工最精良的女工,又是崔娴挑了一下,挑手艺最好的织女过来的。那一个织女的手艺,也能在太平州成为翘楚。宋代还有其他一些纺织品,已非这几名织女所拿长,没有她们的样品,也没有陈列出来。

    家中几个箱子里还有一些样品,是裙、衣、衫、袍、襦、帕、巾、袜、被、帘、幔以及刻丝画,也就是成熟作品,暂时没有拿出来。爬未学好之前,学走没有用。

    这些织品正是出自这些织女之手,甚至崔娴与江杏儿做的女红,一一挂着棚边绳子上,引来一片惊叹声。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对此郑朗很马虎,有这个钱,不如多救济几个贫困百姓,纯粹是浪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