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山海录_第三十四章 红巾 (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红巾 (下) (第1/2页)

    富家员外模样的张天佑看了一眼刘六,又看了一眼一直面无表情的明王,呵呵一笑,开口说道:“小明王年轻气盛,意气风发,自然是好事。不过,在下认为,这西进一事还是要斟酌一下。诚然,拿下中州必然是天下震惊,可这中州城并不好拿。中州洛阳,千年古都,城高河深,内里不但有狗皇帝的弟弟周王及其护卫亲军,还有一个中州万户府,实力冠绝中原。再者,中州地处腹心,离长安也不算太远,长安城里的三十万禁军旦夕可至。一旦久攻不下,反而会被官军包了饺子,到时候就被动了。”

    刘六冷哼一声,有些不屑地道:“老张,那按你这说法,咱们就只能东进去打徐州了?”

    张天佑摇摇头道:“东进徐州,看起来能把一统江淮行省,实际上却意义不大。何况,徐州地处苏北,论地理位置,自然是无比重要;但要说经济产出,却是鸡肋。”

    这话说的其他几人都颇感兴趣,看着这位有“笑面佛”称号的张天佑,等待着他的下文。

    “诸位,徐州虽然是上古九州之一,交通要道,纵贯南北,天下通渠。前元的时候徐州乃是联通南北的必经之地。但是在新朝,按东西方向来说,徐州并没有那么重要。何况,徐州还有个大新的积年世家刘家,虽说前些年刘家受其他几家的联手打压,尤其是和赵家狗咬狗,被压得一蹶不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家藏有多少天命,还有多少实力,一时半会咱们也摸不清楚,贸然前往,就算啃下这块硬骨头来,也得不偿失。”

    “那咱们就原地打转得了!能快活几天算几天,还管什么大业啊!”刘六听后,顿时没好气地道。

    张天佑呵呵一笑,道:“小明王,你莫生气。在下认为,西进东行,都不如南下。”

    “南下?”刘六有些傻眼,这个答案是他从来没想到过的。

    张天佑点点头道:“没错!诸位应当知道,圣教这次之所以起事如此顺利,固然是我们这些年卧薪尝胆,苦心经营,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黄河大水改道,摧毁了半个中原,老百姓死伤无数不说,眼瞅着就要断粮,不跟着我们揭竿而起也要饿死。说起来,也是明王英明,能在此时当机立断,火中取栗,借天机行大事,从而一举功成!”

    这话固然是拍明王马屁,但是段位在那里,又是事实俱在,因此顿时一片应和。

    “其实,这正是为什么在下建议南下的根本原因。”张天佑接着说道,“无它,江南有粮!江南,富庶之地也。不用我说,诸位也知晓,江南一个普通州府的粮食产量,便顶的上江北的一个行省。有道是‘苏湖熟,天下足’,一个姑苏府和一个湖州府就能养活大半个天下,这话固然夸张了些,却也不离谱。”

    “尤其是现在河水肆虐之下,北方今年算是完了。明年怎么样,也很难说。反观江南,至少没受什么大影响。江南固然有长江天堑,目前彭右使正在攻打安庆,安庆一下,我大军进退自如,又多了一种选择。无论是从滁州,还是安庆,都可以过江,一旦拿下江南,退可以富足以待天时,进可以西进定鼎中原,大事成矣!”

    刘六听了之后,出奇地没有再反驳。江南的富足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他自己少年时候不是没有去过金陵,那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日子可谓是令人极度欢愉,回味万分。

    “不妥!”

    出声反对的却是主持会议的关先生关铎。

    “民以食为天,自然是真理。张法王是从粮食角度出发,这当然是妥帖的。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富足就南下,本座认为这才是本末倒置。不错,江南的官军人数不多,战斗力也不行,但是长江天堑却不是说过就能过的。但是各位不要忘了,男船北马,江南的陆军固然是水平低下,但是水军却是天下第一。更重要的是,咱们现在的教众可都是江淮本地人,跟着我们就是为了找口饭吃,过上好日子。如果让他们过江远离家乡,有多少人愿意可就难说了。如果弄出了反效果,得不偿失啊!”

    此话一出,众人都连连点头,这些困难或者说实情都是摆在眼前的。连张天佑也不得不认同。

    “反过来说,江南的土豪劣绅就不用说了,他们跟新朝,跟王家肯定是穿一条裤子的。这些年虽说风雨失调,但江南的百姓却没有遭殃太多,日子也还过得下去。因此,王家在江南还有一定的民心。如此情况下,江南百姓是否能很快接受圣教的教义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江南固然看起来美好,但如若掉进这个温柔陷阱,想出来可就难了!”

    关先生说道这里,站了起来,朝着明王行了一礼,语气深沉地道:“我此次来见明王之前,彭右使托我给明王带句话。他说,他年事已高,本已心若死灰,不想再问世事。但既然明王现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