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爱情_狼山爱情 第一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狼山爱情 第一卷 (第3/8页)

放眼“国际”,他渺小得似一只蚂蚁,且身为奴隶,谁会多看他一眼?!

    知识就是力量。翻翻历史,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普遍真理:掌握着更现代化武器的一方,才能打出更多胜仗。

    锻铁,在当时属于最高科技,类似于如今的导弹、航母、无人机、星链、核潜艇等。高科技、尤其是军工的领先,一如江湖上的那句老话:倚天一出,谁与争锋!

    至于落后打败先进,只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

    狼山,位于蒙古高原、中原、西域、中亚西亚的十字路口,是各文化中心先进技术的汇聚地。

    土门是个好铁匠。他善于学习,继承并发展了当时最先进的炼铁技术:灌钢法。即,选用狼山的高品位铁矿石,优质的煤资源,漫山遍野的松木,先冶炼出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作为刀刃,保证了刃口的锋利。

    刀背使用有韧性的熟铁,这样在砍杀时不会折断。

    这种把熟铁和钢结合的方式,不仅使得兵器质量提高,又节省成本。

    这样的刀,能够一下斩断铁甲30札(30层盔甲)。

    我读史无数,记得古代将士穿戴盔甲最多的个例,是9层。

    普通士兵仅1层,敢死队有2--3层。即使如此配备,普通的刀砍箭射枪刺也很难破坏的。

    为了破坏盔甲,各国军队在钢铁技术不发达时候,只好选用鞭、锏、狼牙棒等钝武器,使用砸击方法达到破坏目的。

    由此看出,突厥人的兵工技术确实是首屈一指的。

    在谈论武器决定论时候,我们也承认掌握武器的人对于胜败也有重要作用。

    拿破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只狮子带领的羊群,对战一只绵羊带领的狮群,谁会赢?

    答案是前者。

    狼群要想混的好,狼王的选择很重要。突厥人选择了土门,他们相信他能创造辉煌。

    春去秋来,关于土门癞蛤蟆想吃天鹅rou的段子,也慢慢随风消散,土门也不再说起。他不说,因为他把这件事深埋在心里。真正的爱,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再说,小郡主已经答应他,只要他筹足聘礼就可以求婚了。

    土门认为这很正确,老百姓嫁女儿还收聘礼呢,何况他要娶的是小郡主呢!

    在过去的大半年里,他每天顶着星星去上班,挥汗如雨,叮叮当当,在钢铁厂里每天都要加班到星空满天。

    产量确实增加很多,然而,等到桦叶落下时,他们的客户们~柔然人、栗特人、高车人等,交付的货款,只少不多。

    又是一个多收了三五斗的活生生例子啊!

    依靠着突厥人打造的兵器,柔然炫武四方,栗特人赚得盆满钵满,高车人也搞起独立……

    唯有突厥,依旧是苦兮兮在埋头苦干。还是老话说的对,工字不出头!土门比较郁闷。

    又加满一个夜班后,他走在回家路上,一口气喝光了羊皮囊里的浊酒,茫然四顾:

    秋风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天是一个适合相思的季节,土门又想起小郡主,聘礼从哪里来呢?

    狼山爱情3

    病在身犹可治,病在心根难除。

    日复一日的打铁声里,土门忍无可忍,一把扔出手里的大榔头,奋然说道:大丈夫岂能每天打铁?还是要做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大事业啊。

    选择大于努力。土门有了新思路。

    年底,突厥召开联席会议,大家坐在一起商量部落前途。土门说:要想富,还得靠抢劫;而且,不能像以前那样抢劫一两个村子、两三个商队那样小打小闹了。这次,要干一票大的,抢劫一个国家~西魏。

    世界上,有许多鼓动人心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抢钱,是抢女人。简单、暴力,赤裸裸!

    每个人都想拥有荣华富贵。尤其是穷人。越穷的人,或者说出身贫困的人,更渴望财富也更贪婪。

    狼山钢铁厂休了长假,除了留守的几个老保安,包括男女老少在内的全部落一万人,吆五喝六的踏上抢劫之路。

    冷风如刀,万里飞雪,这股人流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辗碎地上的冰雪,奋起的马蹄踏过结冰的河面。

    他们的前方,是绥德城。

    绥德,位于陕北,地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是游牧民南下的第一站。

    当地自古以来战争不断,也由此培养出强悍的民风,“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

    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县。但你一定认识蒙恬、李广、韩世忠……他们,或死于此、或在此奋战过、或出生于此……

    相信大家都读过这句古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定河,就在绥德。

    绥德守将,是宇文测,官居骠骑大将军。

    历史上,他只打过一次仗,所以能力不确定。但担任这一官职的另一个人,你一定非常熟悉:霍去病。

    此时,西魏大军都集中在1000里外的玉璧城,正和东魏进行第一次玉璧战役。绥德城内,仅有100多名军人和一些民兵、以及数万老百姓。

    宇文测发现,这些以彪悍著称的游牧民,大多羸弱不堪。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张辽就指出,游牧民除了面对食物时的血气野性,再无其他优点;否则,如果他们真正彪悍,早就占领花花世界的中原,也就不会在大漠里啃沙子了!

    历史也一次次证明,游牧民逐水草而居,数千年来没有稳定收入,大多数处于常年的饥饿状态。仅酋长和勇士们能吃饱。

    显然,影视剧里一天三顿小烧烤、没事就着牛奶当水喝,这是我们对游牧民最大的误解。

    心理学认为,穷者益穷。

    再根据北航教授张文木所说,如果饿三天,大家的结论就会归于统一。因此,累积了太多贫穷的游牧民,在抢劫中原方面最能达成共识。也所以,农耕民族对游牧民的印象,就是抢劫,就是凶悍。

    听完侦察兵的汇报,宇文测笑了:突厥人没有攻城武器,包括投石机、床弩、云梯等,一个也没有!这哪里是军队作战打仗啊,明明是土匪强盗的打家劫舍嘛!

    宇文测的第一道命令是:让老百姓搜集尽可能多的干柴,堆积路边。

    其次,100多名军人列队于城门外。

    一路上,突厥人看到沿路的干柴,不由得喜上眉梢,纷纷用来烧火、或做饭、或取暖;且向天跪拜:这是老天在帮我们啊!

    当他们到达绥德城下,汉文史籍第一次记载了突厥,而后挖出了他们的祖先和来历。

    突厥的强盛,与他们的兵器有极大关系,这就是人手一把的马槊。

    说到马槊,就要提到盔甲。神龙有鳞,勇士有甲”。汉朝时候,钢铁厂越来越多,铁质札甲、鱼鳞甲、两当铠、甚至是明光铠先后出现,士兵的披甲率逐步提升。盔甲,能够有效提高将士的生存率。

    此前,游牧民喜欢弯刀,骑手依靠马的高速度,用弯刀划开敌人的皮甲和身体。如今,随着盔甲的升级换代,弯刀失去了原有效果。

    对应的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将士,则主要使用直刀,或砍或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